區域發展論壇 | 丁國傑:長三角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上將發揮引領作用

2024-06-26     中國經濟時報

——訪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高級副院長丁國傑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楊益波

長三角地區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作為經濟先發地區,長三角如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帶好頭、走在前?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高級副院長丁國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三角承擔著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引領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在新質生產力培育方面也將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在長三角經濟增長動能中,新質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新質生產力是今年長三角地區的關鍵詞。你認為,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的表現如何?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丁國傑:在各地新的經濟增長動能中,新質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GDP占全國GDP的比重約25%,主要指標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實現良好開局。其中新質生產力方面,體現在以下五點。

第一,新興產業態勢良好。長三角地區一直擁有非常強的創新能力,由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共同構成的長三角戰略科技力量穩步壯大,圍繞重點產業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開展協同攻關,在關鍵領域實現「卡脖子」突破。比如,汽車晶片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積極進展;開展LNG液化系統國產化應用,加快實現長三角區域自主配套;新興產業領域快速發展,一季度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勢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8.1%。

又如,一季度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高端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人工智慧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9%、8.0%、7.3%,新質產品擴量增效,服務機器人、鋰離子電池、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78.9%、35.9%、26.2%和22.4%;安徽主要工業產品中,汽車產量增長35%,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45%,工業機器人增長67.8%,集成電路增長83%,這些都是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第二,未來產業加速布局。長三角地區是全國最早、最密集布局未來產業的區域,目前,上海、浙江、江蘇都出台了未來產業行動方案,南京、蘇州、寧波等城市也都出台了行動方案。上海在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和未來健康等多個領域集聚了一批代表性企業,安徽的量子、浙江的類腦智能、江蘇的未來網絡,已形成一定的比較優勢。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在低空經濟領域等新賽道也加大布局力度,競逐「低空之城」。

第三,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目前,三省一市的數字經濟總量居全國城市群首位,其中,產業數字化占比70%,承擔的「兩化融合」和產業數字化項目數量占全國的1/3,5G、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新興數字產業領域發展均走在全國前列。

第四,開放活力持續釋放。從進出口來看,長三角地區一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達3.7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時,在外貿結構上,也呈現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增幅大、占比高等特點,說明長三角在貿易結構、貿易夥伴、貿易方式等方面正在加快轉型,體現出新質生產力的動能增長。

第五,綠色發展穩步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直持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領域的合作,如能源互聯互通持續深化,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特高壓輸電工程,滬蘇浙聯絡線上海段,江蘇濱海LNG接收站配套蘇皖管線等相繼建成投運等。同時,長三角正在加速邁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外貿「新三樣」成為新引擎。

圖片來源:新華社

長三角可以在五個方面走在前列

中國經濟時報:長三角地區如何用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在加速新質生產力效能釋放方面走在前列?

丁國傑:長三角地區作為國內經濟最活躍、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承擔著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引領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方面也將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具體來看,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走在前面。

一是在科技創新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在面向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實現一批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提升長三角地區的整體創新能力,發揮對全國科技創新、發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領作用。

二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引領產業深度轉型。包括傳統產業脫胎換骨,以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服務化四大路徑,賦能傳統產業,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抓住技術成熟度高、規模支撐力強的新賽道布局;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等。

三是推動要素高效配置。比如,土地高效率利用,推動工業上樓、智造工廠,創新土地利用方式;資本全環節發力,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

四是構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產業生態。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特別是不同環節的孵化轉化服務;要大力發展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如檢驗檢測、節能環保、研發設計等,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五是深化改革推動制度創新。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激勵創新的有效機制;要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配置;要突破新質生產力的法律法規制約,形成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環境。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

中國經濟時報: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上,長三角如何圍繞「高質量」「一體化」的要求優化布局?

丁國傑: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第一,深化技術創新協同。一是可以圍繞面向未來的製造、智能、能源、空間、材料以及健康領域的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開展創新攻關,圍繞這些前沿和新興產業的基礎設備、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和基礎軟體,實現一批「卡脖子」的技術突破。二是實現區域內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如上海的大科學裝置,可以面向三省開放,各地的國家級實驗室、高校實驗室可以面向區域開放。三是可以圍繞重點新興產業領域,建立長三角專利池,支撐產業創新。

第二,深化產業創新協同聯動。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分工,按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產業基礎的比較優勢、鏈主企業的集聚基礎,分別牽頭打造標誌性產業鏈,加強產業鏈和園區產業協同。

第三,促進高能級要素集聚協同。一方面要加強集聚各類高質量要素的增量,形成高質量要素集聚高地,另一方面要促進要素流動,實現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另外,要特別重視發揮跨區域數據作用,推動整體區域的數字化轉型,發揮好數據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作用。

第四,深化應用場景協同示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非常依賴於場景的推動,包括智能應用場景、綠色低碳場景、數字應用場景、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等,而有些新質生產力需要打造一些跨區域的場景,以更好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830f174b2212bb45574055d245c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