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從2018年開啟的培訓機構整治行動,並不是最近一年來培訓機構倒閉的最主要根源。相反,整治提升了行業的門檻,使得那些低質量的學校被逐步淘汰,而頭部的,高質量的培訓機構則得到了一個更健康的市場環境,長期來看,有利於行業可持續發展。
來源 | 經濟日報
作者 | 佘穎
近日,教育部上線了全國校外線上培訓管理服務平台,要求已開展培訓的線上機構在10月31日前註冊並填報完備案材料,準備進行備案審核。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線上培訓機構的整治要在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
9月5日,教育部、公安部等8部門還對外公布了《關於引導規範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教育類APP要在今年底前完成備案。這已是2018年2月份啟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以來發布的第三個專項文件,大規模抽查、督查則已經覆蓋到縣一級。
3個月收費期限最多吐槽
記者調查發現,專項整治對中小機構而言可能有生存之憂,對頭部企業來說卻是重大利好。
在《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和《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中,對教師資質、機構場地設施等提出了硬指標,而且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或者60個課時包。其中,行業反映最大的就是收費期限。
教育培訓行業需靠現金流滾動運營,除了融資資金外,用戶資金原本是重要的資金來源,其預繳資金能有效提高平台運作效率,減緩資金不足帶來的影響。雖然培訓機構都是按核銷課程來計算收入,但客觀上,收費期限調整還是會影響公司的進帳。
「以前機構通常收1年學費甚至更長,現在只能收3個月,那麼,四分之三的課時費暫時沒有了。而且教育機構通常會在課程到期之前提前安排續費,現在也不能這樣操作了。」瑞思教育公司CEO孫一丁預估,部分企業現金流將出現斷崖式下跌,對於小機構來說,維繫資金鍊的挑戰極大。
線上培訓機構整改的最後期限是今年12月底,目前還在逐步調整階段,收費模式調整的影響尚未完全體現,現在各個企業還在大規模投放廣告獲客,打出的廣告語裡也不乏「一年2880元」的口號。
專項整治利好頭部企業
從去年開始,全國多個地區都傳出培訓機構倒閉的新聞。據媒體報道,2018年全國倒閉的培訓機構多達上千家。今年,又傳出廣州一所K12機構高冠教育5個校區關停,深圳一家名為莎翁少兒家庭英語的機構疑似「跑路」。
不過孫一丁卻認為,收費期限調整對優質機構的影響很輕微,也是暫時的,「只要能夠保證續課率、續費率,逐漸滾動起來,一兩年後就能夠消化這種衝擊」。
對中小機構來說,不管是收費期限的調整,還是「生均面積不得低於3平方米」「從事語文、數學、英語以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培訓的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等基本要求」「必須證照齊全才能開展培訓」等硬性指標,都是此前從未重視的門檻,但是對頭部企業來說,這些指標基本上是他們一直堅持的方向。
「專項整治的合規化要求抬高了行業門檻,迫使大量違規培訓機構關閉、停業,反而利好規範經營的頭部企業。」孫一丁表示。
「隨著教育賽道的競爭者日益增多,在生源固定的條件下獲客將更加困難,這是線下和線上機構都需要直面的問題。」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認為,隨著校外培訓機構管理的不斷強化,教育企業在合規化經營上的考驗會更多,政策、市場及平台內部因素都可能造成企業經營成本持續增多,這導致了平台對於資金的需求更加急切,但3個月一次的續費規定,又縮減了平台的資金周期,容易造成資金斷裂。
對於平台來說,打造良好的品牌口碑,減少運營成本支出,擴展更多的盈利模式是其穩定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