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知風者」——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北部戰區某部任一榮

2024-10-31     新華社

新華社瀋陽10月31日電 題:戰場「知風者」——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北部戰區某部任一榮

劉藝、劉寶瑞、周文劍

風起於青萍之末。

他耐心尋覓著「風」的痕跡,穿破戰場硝煙、撥開局勢迷霧、捕捉要情動態,感知「風」從何起、「風」速多少、「風」吹哪去。深耕業務領域20多年,他是戰場「知風者」,銳利卻蟄伏、鑽研並沉思。

在北部戰區某指揮部位,那個略顯瘦小、兩鬢微白、帶著一副厚厚眼鏡,全神貫注盯著一排電腦螢幕的人,就是他——任一榮。

2016年,一場實戰化演習乘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東風,在我國東北某域迅疾展開,成立不久的北部戰區直面未知考驗。

演習還未開始,任一榮所在部位首先接到命令:查搜一艘藍軍艦船。

茫茫大海,找一艘船本就如大海撈針,藍軍艦船又在行進中悄悄關閉了雷達,消失在電子屏中——查搜目標似乎只剩比對外形特徵這一座「獨木橋」,難度大、耗時長。

「別著急。」任一榮率先打破焦灼的沉默。

日積月累,大海是他最熟悉的戰場。任一榮確認目標消失前的最後位置,結合天氣、洋流變化規律,畫出目標可能的移動軌跡,不斷縮小查搜範圍,憑藉對該型艦船的細緻了解,迅速判別目標。

「快、准,是這項工作的生命。」任一榮說,「不快不趕趟兒,不准影響指揮決策,那哪行?」

他是湖北人,說話卻帶著濃濃東北味兒。離開家鄉北上參軍整整30年,他鄉音已改,初心不變。

家鄉那片矮松林中,兒時的任一榮和小朋友總愛圍著抗美援朝老兵李其望,聽他講打仗的故事。長津湖、三所里、龍源里……那些慷慨激昂的戰鬥,讓小小的任一榮時而攥緊雙拳、時而流淚嘆息、時而拍手叫好。一顆種子在少年心裡生根:「保家衛國」。

黃海前沿的島礁上,23歲的任一榮已經是一名守島幹部了。與世隔絕的環境沒有讓他感到寂寞,思維活躍的他,對彼時方興未艾的網際網路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通過自學,他為防區建起區域網,讓一個基層連隊在21世紀初有了信息化的探索。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附近的營區里,從基層選調到機關的任一榮正式從事專業工作。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戰爭形態幾經更迭、熱點問題層出不窮,為了錘鍊洞悉戰場的本領,他一頭扎進數據資料的汪洋大海,在積累、沉澱和質變中,越來越敏銳地感知「風」。

知是勝的前提。

又一次重大演習任務前夕,任一榮發現1個數據出現5個對應結果,無法展開下一步作業。

「基礎數據不可靠,就沒法塑造戰場態勢。好比大戰在即,蒙住了主帥眼睛。」任一榮立即組織業務骨幹對數據展開審核。14天、平均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他們進行了大量測算,建立起可靠資料庫。

資料庫在任務單位推广部署,演習順利展開。他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遭遇戰中大獲全勝,可任一榮辦公室的燈又亮到深夜——他根據演習中暴露的問題向上級提報優化建議。

瞄準聯合作戰指揮高端需求,任一榮先後牽頭完成9項重大課題和重點項目,參加多項重大演訓任務,研究成果獲全軍性獎項4項、戰區級獎項6項。

「『知風者』決不能紙上談兵。」任一榮把「決不能」三個字咬得很重,他堅持走出辦公室、指揮所,紮根一線、走進基層、下苦功夫。他說,這樣才能真正為戰鬥力建設做貢獻。

北緯51度的黑龍江畔,凜冬風雪颳得人臉生疼,讓任一榮心疼的是目睹「黑河好八連」官兵在零下50多攝氏度的天氣里巡邏。為確保祖國邊防線萬無一失,他們在黑龍江冰面中央搭起活動板房,24小時輪值。

「我記得連長是湖南人,站崗回來凍得臉煞白。」這個細節,任一榮一直記在心裡。

近年來,上級決定研發某系統,強化科技賦能,加快構建邊海空防立體智能管控體系。在減輕官兵衛國戍邊壓力的同時,提高管邊控邊質效。

任一榮全身心投入這項任務,帶著團隊走遍北疆千裡邊關,獲取不同環境、不同時段、不同地域的技術參數、現地情況,行程一萬兩千里。沒歇一口氣,他又帶著一手資料跑院校、找科研院所、對接企業,行跡遍布6省10餘市。

團隊里的年輕人劉寧說,「任專家工作起來就是『拚命三郎』,從不顧惜身體」。任一榮自嘲「無法無天」——沒有法定節假日,沒有星期六、星期天。

甚至很多次,任一榮才走到家門口又被電話叫回單位。妻子只能把剛盛好的飯再倒回鍋里。但這位軍嫂給了丈夫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她說:「如果軍人守著家,那誰來守著國?」

又到周日,任一榮按慣例對最新一期專業成果進行審核把關。這項由他負責的工作已經每周不落地堅持了10多年,成為機關和任務部隊的重要參考。

夜深了,白熾燈打亮的一行字將記者的視線從任一榮身上引向遠處——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

風起,戰旗獵獵。(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7bc9149f0fd508db7c4af068d90d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