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不願結婚了?

2024-08-10     華商網

今天是七夕,多地民政局「為愛加班不打烊」,然而步入婚姻的中國人可能越來越少了。

近日,民政部發布的《2024年2季度民政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343萬對,離婚登記127.4萬對。其中,今年上半年的結婚登記數僅為2014年同期694萬對的一半左右,創下近十年新低。

通過往年的數據來看,除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響,近十年來上半年結婚登記數普遍高於下半年。人口學者何亞福據此推算,預計2024年全年結婚登記對數約為660萬對,這將是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導致這種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是,適婚年齡人群在逐漸減少。從2014年到2022年,20-40歲的人口已經減少了5509.9萬人。而在現有的適婚年齡人群中,男多女少的性別擠壓情況嚴重——2021年,20-40歲適婚年齡男性比女性多1752萬人,性別比是108.9。

儘管有這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但年輕人的婚姻觀念的確在逐漸改變:「不婚不育保平安」「單身擺爛」等種種調侃層出不窮。難道中國人真的不願意結婚了嗎?

終身不婚的中國人仍是少數群體

從終身不婚率來看,不結婚的中國人仍然只是少數。

人口學計算總和生育率時,將女性生育年齡上限定為49周歲。因此,國內一些研究者將50歲及以上的未婚人口界定為終身不婚群體。

與同處於東亞文化圈的日本相比,我國的普婚特徵更為明顯。2020年,中國男性的終身不婚率為3.1%,女性的終身不婚率為0.4%。而日本已經進入了「婚姻冰河期」——2020年,男性終身不婚率高達14.1%,女性終身不婚率也有7.7%,而20年前的這兩個數據還分別只有4.85%、3.93%,增長相當迅猛。

此前,日本國家統計局將「50歲未婚率」稱為「終身不婚率」。若運用此數據,日本的終身不婚現象將更加明顯——2020年,日本男性50歲未婚率為28.25%,女性50歲未婚率為17.81%。

而像美國等國家的終身不婚率也同樣遠高於中國。2020年美國人的終身不婚率為8.92%。目前來看,中國仍是一個「普婚」國家,而非「世界單身大國」。

近20年來,中國男性的終身不婚率遠高於女性群體。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受教育程度低的男性,終身不婚的可能性大。女性則正好相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終身不結婚的可能性才越大。未來終身不婚的老年人群體中,城市女性占比增加的可能性較大。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磊分析,這是因為東部城市地區中高學歷、高收入和高職位「三高」女性的人口規模將持續增加,而城市大齡未婚女性增多將導致女性終身不婚率提高。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研究發現,儘管中國20-29歲未婚人群的比例在逐年增高,但35歲之後的未婚人口比例卻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這意味著,儘管越來越多的人不會在20-29歲時結婚,但基本上都會選擇在35歲之前結婚。

結婚登記數下降的背後:晚結婚、適婚人群減少

結婚登記數減少也意味著結婚率下降。從2013年到2022年,全國多地結婚率大幅下降。安徽在近十年中結婚率降幅最大,僅有西藏的結婚率出現增長。

經濟學者任澤平在《中國婚姻報告2021》中提到,中國「深度老齡化」的省份包括安徽、四川等,這些省份受到老齡化和人口流動等因素的影響,如果長期存在人口流出,則結婚率下滑更加明顯。

如果只看2022年各地的結婚率,河南、貴州、西藏等地的結婚率最高,而上海、福建等地的結婚率最低。人口學者何亞福曾表示,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結婚率越低。部分一線城市結婚率較低是受到外來人口較多和房價較高等因素影響,而像是西藏等地區保留著傳統婚育文化,並且當地結婚成本較低。

結婚率降低,除了與適婚年齡人群減少等因素有關,還受到婚姻觀念轉變、初婚年齡推遲等因素的影響。2020年,中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齡(24.89歲)推遲了近四歲。翟振武曾指出,就算這批年輕人中的絕大多數最終都會結婚,但作為時期數據的結婚登記數卻會因為婚齡的推遲而進一步縮小。

年輕人在校受教育年限的延長,不可避免地影響其步入婚姻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平均初婚年齡推遲。隨著大學擴招,我國本科及以上高等學歷人數逐年攀高。教育部發布的《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60.2%,較10年前的34.5%提高了25.7個百分點。

隨著在校受教育年限延長和適婚人群減少,未來中國是否會成為世界單身大國呢? 綜合澎湃新聞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1aa626bde30c1542529a06f0ec1472.html
















最好的安排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