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下)| 市民化讓農民工權益更有保障

2024-01-16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下)| 市民化讓農民工權益更有保障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晶晶

推進農民工進城落戶有了新進展。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有關舉措。會議指出,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重要原則,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強調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何深意?核心是什麼?如何圓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夢」?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和相關人士。

以人為本:

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

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具有巨大潛力和重大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二級巡視員、研究員劉勇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牢牢把握以人為本的重要原則,有兩方面原因。從短期來看,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有助於恢復和穩定經濟增長。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既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從中長期來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靠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來加以實現。

十多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此次會議再次強調以人為本,有何深意?劉勇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城鎮化取得了快速發展,強調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並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突出位置,是對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的反思和糾正。另外,強調以人為本和市民化,主要是突出改革的後勁。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化發展,消除農民工成為市民的阻力。

天下之重,莫重於民生;天下之大,莫大於民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張樹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了我國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更加注重人口遷移和集聚的基本規律,使產業、土地、人口更加匹配。同時,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均等化,特別是為新市民提供更加充分的教育、醫療、住房方面的保障。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強調「以人為本」,還有助於改善城市末梢治理、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探索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核心:

讓農民享受平等的工作待遇和福利待遇

我國城市的各個領域都活躍著農民工的身影,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農民工人數超2.9億,大部分農民工長期進城務工卻仍成不了市民。此次會議提出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受訪專家表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核心是落實平等的市民待遇。

劉勇表示,我國現在的城市化是半城市化。大部分農民進城務工,但是落不了戶。在我國從原來的「農民—市民」二元結構過渡到新的「農民—農民工—市民」三元結構的背景下,在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就要實現農民工由「半城市化」向「完全城市化」的轉型,就要把重點放在農民工如何轉為市民上,強調市民化。同時,要實施城鄉戶籍一體化,建議把城鄉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消除城鄉制度分割,讓農民享受到和市民同樣的工作待遇和社會福利待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對於絕大部分城市來說,戶籍本身具有的含金量是相對有限的,如果教育、醫療、社保順利接續,落戶在哪裡可能不再成為最核心的問題。在可行性舉措上,一是引導農民工在中小城市落戶。除超大、特大城市外,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短期內無法落戶的,落實醫保異地結算、社保轉移接續、入學入托同等待遇等政策。二是深化農村改革,主要包括農村土地權益與戶籍登記脫鉤、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權益依法自願有償退出等事項。三是多措並舉降低城市房價。探索通過「先租後售」、政府/企業貼息、農民自建房同等入市、房屋開發合作社等方式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破解制約人口流動的剛性約束。

縣域城鄉融合:

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恰當選擇

面對「在大城市扎不下根,又不願回農村」的年輕人,如何圓了他們的「市民夢」?

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房寨鎮的侯女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十多年前就在北京一家連鎖餐飲店工作,因結婚生子,只能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農村。如今孩子長大了,受益於之前在北京積累的多年餐飲經驗,她很順利地在當地縣城一家餐飲店應聘為總經理。

「前幾年在縣城買了一套房子,現在我來縣城工作,可以讓孩子在縣城上學、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侯女士說。除了縣城的教育,相比農村,工作環境、醫療、娛樂休閒等設施也是她比較看中的方面。事實上,大部分像侯女士一樣返鄉的年輕人,在縣城居住成為了他們的最優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縣域城鄉融合是解決未來新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的恰當選擇。以縣域為切入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就近就地城鎮化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具有多重好處。一方面,受戶籍制度、社會保障、文化適應和融合問題等影響,縣城和中心鎮等縣域城鎮是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安居最現實、最可行的選擇。另一方面,這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常年在大城市就業和生活,積累了較好的產業發展思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如果能回到戶籍所在的縣域就近就地市民化,對當地的縣域經濟、鄉村振興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劉勇表示,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進一步增加城市數量,關鍵要加強以縣城為主的城鎮化和城鄉建設,把縣城作為擴大城市數量的重點所在,並不斷從新城市建設、舊城改造等方面發力。同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還應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讓人才、科技、資金等要素賦能鄉村振興,走好城鄉融合之路。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 監 制丨王 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58a8d63e723b0fc9817a4aca7f7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