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願你逐光生長,豐收在望

2024-06-21     上游新聞

北京時間6月21日4時51分迎來了夏至節氣。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我國出現最早的節氣之一。

夏至,是上半年最後一個節氣,是北半球白晝時間全年最長的一天。也是「日光盈滿雨充沛,月池荷花聞蟬鳴,浮瓜沉李沐堂風,蒲扇藤椅望星空」的美好時節。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

天光尚好,日子悠長,也願你逐光生長,豐收在望。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並且認為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二候蟬始鳴

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

意思是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習俗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舊時古人十分重視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還放假三天。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南北要吃面

自古以來,中國一些地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養生

保護「陽氣」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是陽氣最旺陰氣初生的時節,《黃帝內經》中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因此,此時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夏至,人的陽氣在外,陰氣會潛伏在五臟六腑裡面,因此在飲食方面不要太過寒涼,以免滯留在臟腑中,會出現腹瀉等疾病。不宜多吃涼粉、冷飲等,還要避免吹空調,尤其是夜晚睡眠時直吹冷風,會阻礙身體陰陽氣機的轉換,易導致傷風、關節疼痛、腹痛腹瀉,為健康留下隱患。

重在養「心」

夏至養生需養心,靜則神安。在中醫理論中,心對應「夏」,夏季心陽最旺,夏季高溫容易使人煩躁或倦怠,切忌情緒大起大落、為小事大發脾氣,規律作息,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汗為心之液,汗液分泌過多會消耗精氣,傷及心血。運動強度以不感到疲憊,微微出汗為宜,以減輕心臟負擔,運動後要適當飲用溫開水。在晝長夜短的夏至時節,午間小寐可以起到煥發精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夏至吃」苦「

夏季的特點就是熱,所以夏季老覺得頭暈腦脹、身困體乏、頭暈目赤、心情煩躁、食慾很差。這就是典型的熱導致「上火」的症狀。在夏季吃「苦」有諸多好處。在夏季適當吃一些苦味食品,不僅能緩解由疲勞和煩悶帶來的不良情緒,恢復精力,而且還可解暑去熱,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慾,並且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故有「夏日吃苦,勝似進補」之說。

古人在「夏日之食」上也是花樣繁多。

各地夏至日食俗不同。唐代夏至節,時興吃粽子、燒鵝,喝冰鎮酒醪。白居易有詩曰:「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清代北京夏至,喜吃過水麵,爽口適宜。江南地區夏至節要「食夏至粥」,一般用小麥、蠶豆煮粥,和糖而食。

古人也喜愛冷飲。唐宋時期,特別是宋代,皇家和民間的藏冰活動都極具規模,夏天有大量的冰從冰窖中拿出來食用,民間的冰買賣更是活躍,也促進了冰食的發展和普及。

唐宋時期,人們吃冰消暑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冰雪化成的涼水,即冷飲;另一種是敲成小塊的冰塊或未化的雪,這就是冰食了。在宋代,用冰雪製成的冷飲相當普遍,尤其是在京城。如《東京夢華錄》中記汴梁六月的「巷陌雜賣」中就有「冰雪涼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也就是冰食到處都有出售,行街趕路的人隨時都能買上一碗來解渴。

資料來源:上觀新聞、央視新聞、河南衛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3a635b1d4c7bea194fa181f657e68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