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瞎蹦迪了,請嚴肅點造車

2023-12-11   BusinessCars

站在2023年的尾端,回望這一年的求索與急進,低谷與抉擇,從蛛絲馬跡中能發現,那些借時代大潮的人,已經成為潮水本身。還未能借勢成功的,仍舊踩著鋼索顫顫悠悠地往前沖。

都知道時間不等人,但都有野望未完成。

12月8日,乘聯會公布了11月車市銷量之後,市場的聲音在一片「遙遙領先」和「節節潰敗」中出現了焦灼,如今的這個市場,對比亞迪、理想來說已經是「潮水本身」,對合資品牌是「黎明前的窄門」。

11月份市場零售達到208萬輛,同比增長26%,比亞迪、吉利分別以26萬輛和17萬輛的銷量成績,把以前排在第一位的一汽-大眾這位傳統市場的尖子生擠到了第三位,以16.7萬輛的銷量為傳統合資車企保留住了所剩不多的體面。

過去很多年,從未丟失過銷量前二寶座的大眾,開始有些力不從心,上汽大眾以11萬輛的成績,勉強守住了第五的位置。說到這,有些江湖夜雨,已成陳年舊事。

但是,舊勢仍有機會煥新而來,那些「造勢」的新人,還未能成為「潮水本身」。所以,很多人表態,2023年的任務是調整走向正軌,2024年的底線是「活著」,「2024年不要利潤,也要多賣車,把市場占了,活下去。」

可見,已經得勢的仍舊不能掉以輕心。

12月1日起,接近20家車企的密集降價,僅有理想一家完成年度銷量,已經將市場的焦灼展現得一覽無遺。多位車企高管曾表示,價格戰仍然是2024年車市的主旋律,「價格戰更像是不可逆轉的大勢。」

好吧,又將是一個躺不平、擺不爛、卷到死的一年。到時候,會有多少人會告別呢?

從年頭打到年尾的價格戰

沒有人想打價格戰,但是2023年的365天,「不打價格戰」的日子掰著手指頭也很難數出來有幾天。

年初的那一場,由特斯拉打響。

面對特斯拉的降價壓力,多家新勢力車企心慌慌地紛紛跟進降價,這場價格戰的影響擴大至燃油車領域。3月份,湖北省聯合多家車企推出了政企購車補貼,其中以東風系品牌為主,補貼額度非常可觀。

此後,戰火蔓延全國。據不完全統計,前後有不下40個汽車品牌參與。嘴硬的,如蔚來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在第一階段的價格戰里表示「堅決不降價」。

這場價格戰一直燒到了年中,打了6個月之後,太多參與者表示「疲憊不堪,且銷量起色不明顯」,此起彼伏的價格戰,使得車市價格體系失衡。乘聯會數據顯示,1-6月國內乘用車累計零售銷量為952.8萬輛,2022年為926.1萬輛,同比僅增長3%。

價格戰未能換來銷量,無奈之下,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組織下,包括特斯拉、比亞迪、長城汽車、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中國重汽、奇瑞、江淮、吉利、蔚來、理想、小鵬等16家車企,簽署了停戰協議,握手言和。

停戰協議出來的當天,業內的猜測落點,大多在那16家車企簽署承諾書後,接下來汽車行業的未來會如何走向?但是,鬆一口氣的功夫還沒有到,停戰協議被「撤銷」了,從車企們的集體反應來看,這個《承諾書》相當於承諾了個寂寞。

好吧,看起來是想要改變什麼,其實一切都沒有改變。7月剛到,價格戰再次被拉響,嘴硬的蔚來都無法繼續保持所謂的體面,畢竟銷量的漩渦實在難以讓李斌獨善其身。

6月份的時候,李斌還信誓旦旦表示「下半年平均月銷超過2萬輛是我們的目標,非常有信心完成。」這個信心就沒有撐過7月,「降價3萬,蔚來急了」的標題刷屏網絡,那天凌晨3點,李斌都還未入睡,對他和蔚來來說,這都是一個急迫的決定。

全系降價3萬元之後,短暫地刺激了銷量,又再次逐步下行。以價換量讓已身處巨虧之中的蔚來,業績壓力變得更大。即便是理想,也不得不直麵價格鏖戰,被捲入價格戰的信號已經暗藏在三季度財報中,一個細節是,理想的車輛均價在不斷下降。

特斯拉年初打響的「價格戰」副作用正在逐步顯現。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凈利潤為18.53億美元,大降44%,年初馬斯克的說法,願意犧牲毛利率換取銷量增長,收效甚微。華爾街狠批馬斯克,說他發起了一場特斯拉無法獲勝的價格戰。

「高端的商戰往往採取最樸素的方式」,放在2023年的車市,再也沒有比「降價」更樸素的方式了。但是,就像華爾街警告的那樣,價格戰是不可能贏的,這是一場逐底競爭,只會扼殺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

「價格戰不只今年有,只是今年尤為激烈,往後只要玩家足夠多,這個行業就會足夠卷,卷到玩家逐漸減少。」 極氪智能科技副總裁林金文表示,野蠻增長的熱度過後,不會有贏家。

但是,奈何11月銷量成績出爐之後,所有人都知道新一輪的價格戰已經擺上了台面,不得不打了。因為大多數車企都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離得近的想博一把,離得遠的不想被淘汰,就只能多用銷量站站位,「如果賣不好,那就是降幅不夠」,怪嚇人的論調。

距離完成年度目標不到10%的比亞迪來說,12月份的降價必然是主力軍,目前已有零跑汽車、比亞迪、上汽大眾、一汽豐田等近20家車企密集發布降價信息。不過,年初帶頭降價的特斯拉,卻突然在年尾開始了瘋狂漲價,果然是謎一樣的馬斯克。

從年頭打到年尾,在這個生死存亡時刻,拼的就是誰的家底更厚,誰就更有希望站到最後。

口水戰打多了,自己都信了

價格戰打多了,銷量還不如預期,脾氣都要變得暴躁了。

所以,2023年的另一個關鍵詞,口水戰。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李想和余承東吵完,何小鵬又和余承東隔空懟,今年已經略顯沉默的李斌沒有和人吵架,但是蔚來與理想之間的摩擦也撕掉了最後的體面。

起因是一博主發了微博,「新能源車企銷售費用占比對比圖」,指出理想的該指標從2023年開始已經接近行業龍頭特斯拉的水平,並稱「是最好的變化」。

李想轉發這一微博,自稱「理想是中國所有汽車品牌里營銷和傳播費用率最低的」。次日遭到了蔚來品牌與傳播助理副總裁馬麟的嗆聲,透露理想今年3款車抖音內容投放在9000萬左右。

咋說呢?只能說明這個圈子的生態,很明顯被「卷到煩躁」,一點就炸,一點小事就能吵幾天,除了有熱鬧可看之外,其實也讓行業的焦灼情緒變得更重。

前幾天,比亞迪品牌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微博上表示,今年汽車行業卷技術、卷產品、卷價格、卷營銷,甚至都要卷下限了。在很多場景下,比亞迪的技術和產品經常被花樣百出的針對。雖並未直接點名,但有些指向了長城汽車,顯然是結怨已久。

今年最大的一場口水戰,把這個「榮譽」必須頒給到長城和比亞迪。對比這倆家的口水戰來說,無論是何小鵬和余承東之間因為AEB的爭吵,還是蔚來與理想因為營銷費用的隔空互懟,都不如長城和比亞迪之間來得更為針鋒相對。

先是長城汽車公開舉報比亞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採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問題。後有在掌舵人王傳福公開呼籲中國汽車在一起之際,獲得了何小鵬、李斌、李想等人的點贊。

長城汽車沒有重歸於好的想法,高管還在微博上稱,「如果只是口頭上強調在一起,那一定是嘴上蜜糖內心砒霜,還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

反正,和好應該是不太可能了。畢竟長城魏老闆的脾氣,說一不二,和好就等於讓他低頭。「相逢一見泯恩仇」的事,不知道會不會在長城變革走上正軌之後發生。

除了習以為常的口水戰,還有各種喊話和口號,占據了2023年,都把消費者搞迷糊了,到底誰是500萬元以內最好的車,誰是1000萬元以內最好的車。

口水戰打多了,自己都信了。各路網友都想勸勸這些高管們,「能不能把戰場還給造車」。

不過,年末的喊話,還是比年初動輒幾百萬內最好的車顯得謙虛了一些。當被問到,用智界S7去打BBA,有什麼優勢?余承東回應說,「智界S7對比BBA的優勢非常明顯。」

理想商業副總裁劉傑也信誓旦旦地表示,理想在2024年的目標不僅是留在牌桌上,而是衝擊豪華車市場銷量第一。BBA內心OS:懟著我們打,憑什麼。

當然,也有不懟著BBA打的。一是價格和市場區間對不上,二是品牌咖位不夠,比如起亞就只能宣稱,「起亞EV5完全吊打競品,15萬級別,沒有競爭對手。」深藍CEO鄧承浩表示,「混動的天花板,是深藍超級增程」。

都很有自信,對比下來,好像就剩李斌一個「最慘的人」?在廣州車展上,聯合創始人秦力洪最出圈的話,是蔚來不會也不可能倒閉。這時候,何小鵬還在跟余承東叫板AEB,理想反覆在微博上教人怎麼做企業。

在秦力洪千叮嚀萬囑咐說蔚來不可能倒閉之後,蔚來的確迎來了好消息。江淮汽車轉讓蔚來代工廠的事,靴子落地。獲得造車資質的未來正式接手相關生產線。

距離ICU不遠的蔚來,在裁員10%之後,迎來兩個好消息,蔚來和長安官宣換電協議,蔚來拿到資質獨立造車,「告別江淮,獨立製造成本會下降10%」,李斌表示。

不過,蔚來擺脫了江淮,沒擺脫虧損,李斌仍陷多事之秋。

「華為嫡子之爭」

被蔚來丟下的江淮,去了哪?

投奔華為去了,這是另一個造車故事了。

11月28日,華為與奇瑞合作的品牌,智界首款車型S7上市,就是那款被余承東認為「優勢碾壓BBA」的車型,是鴻蒙智行首款轎車,說是首發了很多黑科技。

發布會上,余承東再次介紹了華為的三種合作模式,汽車零部件模式,提供標準化模塊;解決方案模式,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和長安合作的阿維塔是代表。智選車模式,更名為鴻蒙智行,並強調「幫助車企造好車,幫助車廠賣好車,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向」。

華為今年的動作,明顯比之前更為著急。這是因為,除了問界以外,被華為賦能的北汽極狐、阿維塔等品牌銷量並未實現大漲,作為銷量支撐的問界,就被外界稱為華為的「親兒子」。

不過,顯然問界還不足以支撐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宏圖壯志。畢竟,華為車BU成為華為業績上的唯一拖累,是唯一虧損的業務板塊。這個唯一,挺不給余承東面子的。

按照余承東規劃,華為車BU業務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智選車和HI模式下累計銷量達到100萬輛。顯然,問界這個單一品牌無力支撐。

華為只能擴充陣容。

不過,此前因為「靈魂論」的話題,讓華為的陣容擴充步伐十分緩慢,「最能打」的問界,今年累計銷量在11月份剛突破10萬輛。而且,根據賽力斯產銷快報,公司前三季度每賣出一輛車虧損額達到1.68萬元。賣得越多,虧損就越大。

不過,余承東並不太想直接改變「賣得多,虧損大」的情況,所以在智界S7的定價上,依舊採用了同樣的定價策略。據余承東透露,「公司內部為這款車型的定價吵得不可開交,目前四個版本的售價都是虧損的。」

‍‍

其實,從問界到智界車型的定價上來看,華為想要做的事情是,「用銷量先進入主流市場」。此前守著問界這一畝三分地,未能成功進入主流市場參與競爭,一直是余承東和華為的心病。

所以,有網友調侃過,余承東為什麼愛和車企的人吵架,因為在你來我往的吵架中,無形中將華為和車企的捆綁「程度」會越來越高,造成所謂「同咖位」的對等合作關係,而不是整車廠和供應商的上下鏈條關係。

不得不說,連李想都承認吵不過的余承東,確實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讓這種捆綁印象加深了許多。不過,進入主流消費市場,還是要靠銷量和品牌說話。問界起起伏伏的銷量和車型的市場定位,很難滿足華為的野心。

想要終止唯一虧損的板塊,華為必須儘快擴充朋友圈。因為奇瑞在電動化和智能化上業績匱乏,急需要打開布局的心情和華為不謀而和,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場互相借勢。

在智界的發布會上,余承東透露,北汽和江淮的產品都在路上,「還有兩個』界』,就是北汽和江淮的產品,已經在開發的過程中了,很快會陸續推出,合作產品越來越高端。」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正在滲透越來越多的車企,「親兒子陣容」瞬間擴大了許多。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誰的含華量高」,又成為市場爭辯不休的話題。

比如,智界的所有賣點,幾乎都圍繞在華為賦能的「黑科技」。所以,問界是「長子」,智界是「嫡子」的討論,讓賽力斯的股價一度受到劇烈波動,剛剛和華為宣布組建合資公司的長安汽車的股價一字漲停。

長安和賽力斯的截然相反的情況說明,把靈魂交給了華為,可能最終會身不由己。

「華為目前已向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發出股權開放邀請,並希望中國一汽集團加入。」橄欖枝已經拋下,願者上鉤。華為希望鴻蒙智行產品系列能夠打出抱團優勢,讓華為在「造車圈」站穩。

「夢想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勿CUE,正忙著賣工廠」

說了半天,熱鬧都是別人的。那邊的熱鬧,好像並未吹拂得動合資品牌。

「勿CUE,正忙著賣工廠」。

「黎明前的黑暗」,很難跨過。這是叱吒中國市場近40年,合資品牌第一次如此刻骨銘心地感受到自己的「水土不服」。銷量榜單上,合資品牌的坐席正逐步被自主品牌替代。

承壓之下,銷量下滑,產能利用率萎縮了很多。

按照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合資企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41.9%。產能利用率超過50%的僅有5家。這一情況,下半年也並未好轉。

隨著敗在中國市場的情況頻發,各找活路,成為合資品牌一年的主旋律。有的就選擇「壯志斷腕」,離開中國市場,比如三菱。有的就另謀出路,比如「關停並轉」、「返銷全球」。

上汽大眾一工廠已經暫停生產這些小型車,而第二工廠已經將生產輪班兩班合為一班,第三工廠今年下半年啟動合班模式。

無獨有偶,一汽豐田關停天津工厂部分產線,並且至少連續三個月減產,廣汽本田裁員900人左右,要知道豐田在中國市場,是除了大眾以外,一直是銷量非常強勢的品牌了。

如今連大眾和豐田品牌都出現了銷量縮減引發的產能閒置,其他弱勢品牌更不用說了。那麼問題來了,如今合資車企們空蕩蕩的生產線該何去何從?

賣掉,成為一個及時止損的選擇。當然,工廠關停的太多,不好賣啊。去年北京現代年銷量為25萬輛,只有巔峰銷量的22%,今年情況未見好轉,現代集團CEO表示,只打算留下兩座中國工廠,其餘的都要關停售出。

但是,即便已經沒有什麼銷量,像現代起亞一樣的品牌,也不願意離開中國市場。因為一旦離開,再進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所以,為了守住市場和利潤,有車企就想出「中國質造,銷往全球」的策略。

減產過半的福特表示,將中國作為「出口中心」,東風本田宣布將新能源汽車正式出口歐洲,上汽通用一直都是這樣操作的。特斯拉的上海工廠供貨全球,給了很多人啟發。

將產業鏈成熟,成本優勢明顯的中國工廠作為全球市場的出口來源,確實是一個解決閒置產能、提升銷量好辦法。不過,說到底,這些只能緩解燃眉之急,治標不治本。

跳出舒適圈,找到轉型的正確步伐,才是根本。於是,為了彌補和快速拉進技術上的差距,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了和中國品牌進行戰略合作。

大眾除了自己仍舊保持ALL in的狀態進行轉型之外,還選擇了用5億美元換取小鵬的整體解決方案,為製造可以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新能源產品。東風本田直接以中方技術為主導,成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靈悉。

所以,有人說,「大人,時代變了」。

不過,變化的時代,可能暫時屬於你,也可能未來屬於他,不能掉以輕心。就像上汽大眾公開喊話的那樣,「『剩者為王』從來不是悲觀的解讀,要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穩住銷量、守住規模,既能打勝仗,也能在賽場上拼到最後。」

沒有拼到最後,一切都無法下最後的定論。但是誰能拼到最後?有錢的能,有市場的能。合資品牌雖然轉型不行,但是血包夠厚,耗得起。

所以2024年,很多造車新勢力的目標是「哪怕虧,也要搶市場。」

因為沒市場,更沒有賺錢的機會,也就丟掉了活下去的機會。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