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家居要姓何?「何享健之子」何劍鋒第3家上市公司來了

2023-11-09     野馬財經

原標題:顧家家居要姓何?「何享健之子」何劍鋒第3家上市公司來了

何劍鋒做併購,和「老爸」何享健有什麼不同?

作者 | 張凱旌

編輯丨高岩

來源 | 野馬財經

現年50歲的顧江生,準備把自己苦心經營了20多年的家族產業——顧家家居賣給何享健56歲的兒子何劍鋒。

11月6日,顧家家居(603816.SH)稱,收到了顧家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與盈峰集團籌划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宜的通知,可能涉及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變更。為避免造成股價異常波動,顧家家居開始停牌。停牌前,顧家家居股價為36.78元/股,總市值302億元。

盈峰集團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一家產業投資集團,2021年營收規模近200億元。更為被外界所關注的是,其董事長兼實控人,是美的創始人何享健之子何劍鋒。也就是說,盈峰集團是美的「二代」資本運作的平台。

顧家家居的公告一經披露,市場譁然。顧家家居今年前三季度還實現了超過140億元的營收,以及超15億元的凈利潤,業績增速雖然同比有所放緩,但好歹也處於正增長的狀態,而且顧家集團控制權十分穩固。為何此時要把302億元市值的上市公司賣了?而且,與美的主營業務有著上下游協同關係的顧家家居,為何是由何劍鋒出面接盤?

顧家家居面臨成長的煩惱

如今的上市公司,算得上是顧江生的家族產業。

顧江生的爺爺顧池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工匠,父親顧玉華也曾做過家具,還在1996年創辦了顧家家居的前身海龍家私,以沙發製造為主,前店後廠、自產自銷。

27歲時,顧江生辭去教師公職,接手海龍家私,並很快開始以「顧家」的品牌名闖蕩江湖。顧江生頗有經商頭腦,僅僅三年內便將公司的產值從3500萬翻到了1個億,後續還藉助國際家具博覽會的舞台,讓顧家家居走向世界。

在外界眼中,顧江生多次展示出自己的「工匠精神」。如「浙江經視」曾報道,顧江生的微信名是「一輩子只做家具」;2016年顧家家居上市時,顧江生曾表示要挑戰行業標杆宜家集團,在2026年實現公司市值過千億;2018年,顧江生又喊出銷售目標,「2018年做到百億,2028年做到千億」。

但醉心於壯大家族產業的顧江生,也並非沒有煩惱。顧家家居所在的家具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壁壘較低,行業集中度長期處於低位。

一個被家居行業人士津津樂道的註解是,顧家家居和敏華控股的專利「紛爭「從2014年延綿到如今。

今年9月6日芝華仕在公眾號發文,直指顧家家居沙發展品涉嫌侵犯敏華控股旗下子公司持有的3項專利技術的專利權,並表示已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顧家家居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來源:芝華仕品牌官方公眾號

顧家家居很快在「顧家家居功能官方」視頻號上進行了澄清,呼籲「友商」不要單方面發布不實信息,誤導公眾,並稱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這個案例只是雙方「交火」的縮影。國內沙發市場的前兩大龍頭,已經在專利問題上纏鬥了9年,仍然勝負未分。但顯而易見的是,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沙發這個小市場留下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顧家家居左手融資、右手併購

隨著地產紅利見頂,公司增長問題愈發緊迫。於是顧家家居自2018年開始頻頻出手併購,一方面確實有壯大營收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順應行業「整家定製」的趨勢,補充自己在產品方面的短板,尋求在市占率方面的突破。

來源:罐頭圖庫

從併購標的來看,顧家家居在海外出手主要盯上的是高端沙發品牌;而在國內,公司除了沙發品牌外,還參股了家居建材銷售公司居然之家、主營床墊業務的泉州璽堡家居、做定製衣櫃的班爾奇家居等。顧家家居還曾試圖收購國內床墊龍頭喜臨門(603008.SH),不過最終僅以買入4.84%股份收場。

與此同時,顧家家居不斷加碼投資生產基地。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披露的重大非股權投資中,有8個工程項目,總投資金額逾92億元,遍布黃岡、越南、墨西哥等地。不過,最近其中兩個定製家具項目建設進度有些停滯,2023年上半年均只推進了約2%。

2021年,顧家家居還提出「千店計劃」,計劃2022年突破1000家全屋定製門店。

但無論是併購、擴產還是全屋定製,都需要燒錢,而且2022年,顧家家居的營收增長已經陷入停滯。公司的資金壓力,正在近幾年逐漸凸顯。

2019年底,顧家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TB Home Limited的合計持股比例達到75.61%;但近幾年,隨著不斷減持,這一比例已降至今年9月末的39.44%,期間套現金額,再加上獲得的分紅,累計在90億元以上。

即便如此,截至今年九月末,顧家家居的總負債仍超81億元,達到歷史最高。其中短期借款31.08億元,同比增長111.73%。

公司控股股東方面,顧家集團和TB Home Limited質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分別為30.14%、82.28%。另一份顧家集團債券發布的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顧家集團貨幣資金37.55億元,而短期借款與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約41.21億元,償債是存在一定困難的。

來源:顧家集團債券財報

不過,顧家家居期末帳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仍有超52億元。而且如果以顧家家居停牌前股價測算,顧江生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市值約140億元,若僅以股權轉讓形式實現控制權變更,則何劍鋒需支付的對價在60億元以上。

「接盤俠」為何是何劍鋒?

事實上,資金問題可能只是顧家家居考慮易主的影響因素之一,關鍵是此次顧家集團的交易對象何劍鋒,於私是故人之子,於公則是雙方背後的公司有長期合作基礎。這也讓市場傳出了顧江生與何劍鋒聯姻,意在「行業大整合」的聲音。

這份基礎來源於顧江生與美的職業經理人團隊的合作。2012年,顧江生下決心要打破家族企業的桎梏,於是便請來了一批職業經理人,其中李東來、李雲海、歐亞非等人,皆有美的集團的任職背景。

來源:罐頭圖庫

李東來與顧江生,則被業內視為老闆與職業經理人合作的典範。顧家家居大手筆外延併購的姿態,更是有幾分美的集團當初的影子。雙方合作期間,顧江生曾以185億元身家成為浙江「天台首富」,李東來手中的顧家家居股份對應市值,也曾一度接近10億元。

而何劍鋒本人,既是美的大老闆何享健之子,也是現在美的集團(000333.SZ)的非執行董事,還在美的集團控股股東美的控股擔任總裁。多層關係映襯下,也讓外界有顧家家居與美的方面實現強強聯合之感,對交易有了產業協同的聯想。

家電行業專家丁少將認為,顧家家居控股權變更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家居行業面臨經營下行的較大壓力;二是顧家家居大股東可能對資金有需求;三是顧家高管層與美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盈峰集團出手的時機,也恰好踩中美的高速擴張的節點。今年以來,美的先是推行了兩次「A拆A」計劃,隨後又成功運作A+H上市,擴展資本版圖的動向不可謂不明顯。

在此背景下,顧家家居作為軟體家居龍頭,既能補上美的在家具領域的短板,也能為美的出海做出貢獻。2022年,顧家家居有近40%的收入來自海外,總計超過70億元。

此外,目前顧家家居的股價還正處於近四年來的低點。站在美的的角度來看,似乎沒有拒絕這筆交易的理由。

丁少將表示,顧家和美的一個是家具,一個是家電,而家電家具的一體化已經成為近幾年產業確定的發展和消費趨勢。美的目前也在拓展智能家居業務,不僅要有電器,還必須要延伸家具這塊,才能給消費者,亦或是B端客戶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形成更好的服務能力。

「這不僅僅是多元化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生態升級,和產業競爭邊界擴展的問題。」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亦表示:「現在做智能家居都需要有各種各樣的產品線。顧家家居和美的集團的家電業務,彼此之間能夠實現產業鏈協同發展,可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一代」搞產業、「二代」搞投資

這次交易,也讓美的「二代」何劍鋒,再次被置於聚光燈下。

上一次何劍鋒得到眾多媒體的關注,還是因為2020年何享健在佛山市順德區自家君蘭生活村別墅遭5人劫持,情急之下,兒子何劍鋒跳入別墅旁邊的河道中,跨河游泳報警。隨後,警方請來談判專家,最終營救出何享健及家人,化險為夷。

來源:佛山市公安局警情通報

雖然是「二代」,但何劍鋒今年已經56歲,他沒有選擇「接班」,而是自己創業做投資,並且成績斐然。

縱觀何劍鋒的職業生涯,雖然沒少受到美的的助力,但其個人標籤依舊十分鮮明。如果說何享健是依靠在實業中不斷搏殺,從市場中脫穎而出,那麼何劍鋒則更傾向於藉助資本手段,讓自己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早在上世紀90年代,30歲的何劍鋒就曾在廣東順德成立了多家企業,主要是為美的貼牌生產電器產品。2002年,盈峰集團正式成立,一開始是用於統籌何劍鋒手下家電各條線的產品,但沒過多久,盈峰集團就將旗下家電企業賣給美的集團套現,並就此轉型投資公司。

來源:罐頭圖庫

盈峰集團的第一個大單是接手美的拋售的ST上風(000967.SZ)股份,在向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改善基本面後,上風高科成功摘帽,後更名盈峰環境。

擁有第一家上市公司後,盈峰集團將觸手伸向金融領域。其通過成立盈峰創投,從美的手中收購易方達基金25%股份陸續切入私募股權、證券投資基金行業。隨後又成立私募資管公司盈峰資本,並獲批香港證監會9號資管牌照。

有了資本加持,盈峰集團做起投資更加得心應手。近幾年,其屢屢出手,入主華錄百納(300291.SZ,現百納千成)、重組盈峰環境、收購深圳易思博軟體大廈、小貸公司、孵化盈合機器人公司……

目前,盈峰集團旗下產業已布局環境、文化、投資、科技、消費五大領域,在冊員工約2萬人,2022年營收規模近200億元。

企查查顯示,盈峰集團對外直接投資53家企業,間接投資企業達1000家。

而且這些投資的企業,不少還能與美的產生協同效應。如盈峰環境就與美的物業保持了緊密的合作關係;盈合機器人則讓美的實現了在機器人領域的兩手布局,庫卡主打B2B,盈合專注B2C、B2G;此次傳出易主消息的顧家家居,同樣能起到類似效果。

事實上,資本市場中走「一代實業,二代投資」路線的家族並不在少數。娃哈哈宗馥莉、海瀾之家周立宸、新希望集團劉暢、天士力閆凱境等,都是在父輩的基礎上,嘗試通過投資開闢出自己的職業路徑。而且這個過程中,都用到了一些金融手段,比如發債、融資等等。

有意思的是,市場中常有「不怕二代吃喝玩樂,就怕二代亂投資」的說法出現,但這裡的投資,指的一般是缺少章法的亂投。「二代」如果真的能通過金融開道,合理投資,反而是一種更快積累資本的方式,也能為家族主業帶來不少收益。

不過,投資也確實是有風險的。近年來美的的多元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通過收購進入某個行業的方式,也有其局限。股吧中就有投資者抱怨:「被美的收購的科陸電子和合康新能股價已腰斬。」

來源:股吧

這個說法可能有失偏頗,畢竟美的是2020年收購合康新能的,真要從那時算起,合康新能的股價到現在還漲了一些。但也道出了被美的收購的公司,發展並不都是一片向好的現狀。

2017年,美的曾以近300億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但此後庫卡的員工人數、銷售收入均原地踏步多年,凈利潤還出現了斷崖式下跌,2020年甚至凈虧損超8億元。與此同時,庫卡股價也坐上了過山車,一度下探至22.5歐元/股,還不足美的收購價格的五分之一。不過,之後庫卡股價有所回升,目前其已於2022年被美的私有化。

美的做投資有得有失,那麼何劍鋒出手,能給市場交出怎樣的答卷?

你看好何劍鋒接盤顧家家居嗎?如何評價「一代實業,二代投資」的思路?評論區聊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35d62bf5e036e58ab29e6d1db890d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