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心居》原著,比起外地媳婦馮曉琴,我竟更共情上海人顧清俞

2022-03-21     老叄說娛樂啊

原標題:看了《心居》原著,比起外地媳婦馮曉琴,我竟更共情上海人顧清俞

提示:本文有劇透!不想被劇透請及時點擊關閉!

好久沒看到海清與滕華濤合作的家庭劇了,看了《心居》前幾集正在興頭上,刷到一段馮曉琴向展翔告白的小視頻,頓時……

萎了。

不會吧,不會吧,前期看上去那麼精明市儈的外地媳婦,竟然會喜歡上大姑姐的千年備胎?

偶像劇里都不會拍這麼狗血的三角戀了啊!

好吧,馮曉琴後來真的喜歡上了展翔。

比起馮曉琴,我竟然更共情身為上海本地人的顧清俞。

先來講一下原著與電視劇不同的人物設定:

顧清俞因為小時候疏忽害顧磊摔成了瘸子,所以下決心要護弟弟一世周全。

馮曉琴實際上比顧磊小很多,是個漂亮伶俐的小姑娘,15歲時就與初中同學生下了兒子馮大年,因為是未婚生子所以假稱是她弟弟,這事兒只有她和父母知道,後來嫁給顧磊,直到顧磊死了,她也才三十出頭。

也是因為她婚前的種種,所以顧磊始終心有芥蒂,懷疑她婚後依然不守規矩。

原著中顧磊結婚幾年後疑似不舉,一度想要查一下小老虎是不是自己的親兒子。

但實際上,馮曉琴在婚後是真的沒有對不起過他。

可是隱瞞自己此前有個私生子這件事,後面還把這個私生子接過來,讓他跟妹妹馮茜茜都隨著她一起住在顧家……

我覺得挺過分的。

沒錯,顧磊之死是意外,硬要說責任,其實每個人都有,法律上來說馮曉琴沒有責任,可感情上,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我是顧家人,真的會從此都不想再看到馮曉琴,更難以想像繼續和她、甚至她的弟弟妹妹住在同一屋檐下了。

比起原著的一筆帶過,電視劇的改編更細膩更合理了,也演了顧家人一開始對馮曉琴心裡有氣,尤其是顧磊奶奶,情感上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畢竟顧家剩下的人老的老小的小,的確需要有人照顧。

劇版突出了馮曉琴在這個家庭中的付出,雖然是她在上海需要有落腳的地方,但同樣顧家也離不開她。

劇版海清飾演馮曉琴,比起原著設定更加成熟,而且她的演技很有代入感,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喜歡不起來。

就像顧清俞說的,顧磊就是個靠不住的廢柴,她結婚之前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不想嫁也沒人逼她。

當然了,結婚之後才發現他不行,也沒問題,可以離婚。

何必非要像現在這樣硬逼著人家發憤圖強呢?

代入一下,如果身邊有個人天天這麼逼我,我可能會發瘋。

馮曉琴是我很羨慕的永遠鬥志滿滿的那類人,但每個人出身不同追求不同,她不能拿自己的那套標準硬去套別人。

如果她是要求顧磊分擔家務,我覺得沒問題;但她是自己把所有家務都大包大攬,把顧磊推出去拼事業,這實在是強人所難了。

這跟那些望子成龍、把改變命運的壓力都寄託到子女身上的家長有何區別?

其實以顧家的通情達理,我覺得不至於會硬逼馮曉琴留在家裡做家庭主婦,她完全可以出去工作,大不了自己拼事業賺錢,另外出錢雇保姆。

她要努力,不應該是在背後推著老公努力,而是應該自己去努力——實際上後來顧磊死了之後,她一邊照顧家人,一邊創業,也做得風生水起。

早這樣不就好了嗎?

相比馮曉琴「吃相難看」但有底線,她的妹妹馮茜茜,則是沒有底線了。

馮茜茜在展翔的幫助下,到一家私人銀行工作,為了業績,和有婦之夫顧昕勾搭上了。

其實他跟他爹一個德行,心裡只有自己,對家人漠不關心,沒什麼責任感,所以就算葛玥為他生了個大胖兒子,他也內心毫無波瀾。

馮茜茜倒不是真的喜歡他,而是看透了他的真面目,純粹將他當做自己的跳板,這種傻阿哥,勾勾手指就能為自己跑前跑後,幹嘛不好好利用呢?

話雖是這麼說的,可是,那就好像,有人受傷躺在路中間,可能即便我開車很留意沒有撞到他,也會有其他人撞到,但,是我做的,還是別人做的,有本質不同。

這種違背道德底線的事情,我管不了別人,但至少可以管住自己。

尤其是,馮曉琴為顧家當了這麼多年「保姆」,顧家人或許對不起馮曉琴,但是真沒有對不起她馮茜茜,兔子不吃窩邊草,馮茜茜如果此前不認識顧昕、或者顧昕沒有結婚倒也罷了,可現在這樣,是破壞顧家人的婚姻,實在很不厚道。

而且,在她的姐姐馮曉琴被顧家人孤立的時候,唯有同為顧家媳婦的葛玥主動接近馮曉琴並向其示好,代入一下,即便知道姐夫顧磊本身就是靠不住的廢柴,但如果有人破壞她姐姐跟姐夫的婚姻,她也一定會非常生氣吧?

當然,最後馮茜茜也受到了懲罰,與顧昕的違法勾當東窗事發,顧昕進了看守所,她也竹籃打水一場空,回了老家。

只是她還沒鬧完,顧昕就進了看守所了。

然後她意識到自己有多愛顧昕,其實即便婆婆不阻止,她也是捨不得流產的。

其實和前段時間熱播的《人世間》借著講周家這一大家子人的故事來反映時代變遷一樣,《心居》原著也是借著講顧家這一大家子人的故事,來講上海人與外地人的衝突、年青一代與老一輩的衝突。

這種現實題材的故事,讀來總是讓人很喪,感覺人活一世,真的好難好難啊。

但或許作者還是年輕,筆力自然無法與梁曉聲相提並論,原著雖然也有許多真實的地方,但還是缺乏穿透力,總體而言有點奇奇怪怪的。

比如,總覺得原著的時間線非常錯亂。

而且,被吐槽了那麼多年「排外」的上海人,真的還是如此數十年如一日嗎?

我以為現在的上海,早就已經不是這樣了,早就已經過了喋喋不休講這些陳年舊事的時候了。

總覺得,

作者觀察到的身邊瑣事已經推進到了現在時,可敘事的邏輯還停留在十幾年前,所以有種過時的割裂感。

放在十幾年前,我們可能會被這樣的故事所吸引,從馮曉琴身上看到外地人的不容易,為最終的和解而開心。

網絡讓世界更加扁平了,仔細想想,小地方與大城市的差異,已經不像十幾二十年前那麼大了。

在這種時候,反而不太能理解馮曉琴姐弟三人都那麼嚮往上海的那種執著了,反而稍微可以理解顧家人對馮曉琴的防範了。

當然,顧清俞有她的缺陷,所以,故事的開始,她失去了弟弟,故事的最後,她失去了白月光,也失去了備胎(此失去非彼失去,白月光和備胎沒有死),但作者的設定就是,她和馮曉琴,雖然是出身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女人,卻都是那種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比別人過得好的女人。

現實題材的作品,大概總是如此,人無完人吧,電視劇播出之後,除了劇情和人設之外,還要看演員的表現力,到底是共情馮曉琴還是共情顧清俞,或許,也要看海清和童瑤的表現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3083186ab47818e46735bc70c85d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