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成功的父母。英國的精神分析大師比昂曾經說過:「關係的本質是看誰製造焦慮,誰容納和化解焦慮。」在比昂看來,好父母應該具備容器這種特質,什麼叫做容器呢?就是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父母給與認可,當孩子遇到挫敗的時候,父母給與支持,當父母具備這個特質的時候,父母對孩子來講就像容器一般的存在。谷愛凌的媽媽谷燕,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在史丹福大學讀了MBA,目前在華爾街做金融工作。谷燕非常強悍,她的滑雪達到了滑雪教練這樣的資質。不僅如此,谷愛凌的媽媽很少給自己的孩子製造焦慮。所以,我們可以看見谷愛凌的媽媽有兩個特徵,強大,溫柔,除此之外,她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她非常的穩定,這就是容器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要求,結實可靠。谷愛凌13歲的時候,作為一個孩子,要和成年人去比賽。不幸的是,谷愛凌有了嚴重的感冒,燒到了40度,她難受的抱著母親哭。但是在這整個過程中,谷愛凌的媽媽真的就是沒有多少焦慮。她幫孩子解決問題,即便在這個狀態下,他也給孩子去商量。我在想,如果我是家長,在這個時候,看見孩子這樣,我肯定會心疼的不得了。我可能就真的非常武斷地要求女兒不要參加比賽了。但是谷愛凌的媽媽不焦慮,而且她總是在問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建議不要參加比賽了,但是當孩子堅持要去比的時候,她遵從了孩子的意見。結果谷愛凌在燒到了這個狀態下,她第一次在和成年人比賽的時候,她獲得了一個第二名,又獲得了一個冠軍。
孩子也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機會。失去了獨立的能力,這才是最大的機會成本。不僅如此,家長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比,和畫畫最好的孩子比畫畫,和鋼琴最好的孩子比鋼琴。這就叫倖存者偏差,因為樣本本身就選錯了,最後只會在比較中變得更加焦慮。再者就是焦慮連環套,無休無止,當孩子一兩歲時,焦慮孩子說話晚。等孩子會說話之後,又焦慮孩子沒禮貌,亂打人。當孩子不打人了又開始焦慮孩子學不會拼音。等孩子會拼寫了又開始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總而言之,前面得焦慮剛消失,後面的焦慮接踵而至。這是過度焦慮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焦慮永遠不隨著問題的消失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