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城篇|科技手段保護天下第一雄關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左)和同事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記錄巡查數據。 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嘉峪關,中國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50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近幾年,結合嘉峪關長城的保護情況,文物保護機構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推動長城保護方式從「看守保護」不斷向「科技保護」轉變。文物保護工作者通過文物本體監測及環境監測等措施,藉助科技設備採集的各項數據,分析研判病害成因、發展趨勢等,以便及時進行有效保護和修繕,從而確保嘉峪關長城持續綻放光彩。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右)和同事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巡查。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測量城牆牆體酥鹼部分的含水率和鹽分。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負責人張翔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使用無人機進行巡查。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這是7月13日拍攝的嘉峪關石關峽長城一段牆體。經修繕人員向牆體注入PS材料(一種高模數的矽酸鉀溶液)後,受損牆體得到加固。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工程師高商(右)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檢查遠距離裂縫測寬儀。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工程師高商(右)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使用遠距離裂縫測寬儀進行牆體監測。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這是7月14日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拍攝的嘉峪關關城景區(無人機照片,拼接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9月26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楊殿剛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查詢關城監測系統平台數據。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左)和同事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巡查。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巡查。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工程師高商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使用遠距離裂縫測寬儀監測關城城牆上裂隙的變化情況。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