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亞與悅達合資尋找新出路 逆勢破局有點難

2022-02-08     中華網汽車

原標題:起亞與悅達合資尋找新出路 逆勢破局有點難

2月7日,韓國起亞株式會社與鹽城市人民政府、江蘇悅達集團簽署擴大投資協議。據悉,起亞與悅達擬組建新合資公司,計劃在華開啟新一輪反擊戰。

新合資公司計劃增資9億美元,通過擴大投資、導入新車型、發展新能源汽車、設立出口基地等方式,迅速提升整車銷量及產能利用率。

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柳昌昇曾透露,計劃於2022年4月舉辦的北京車展上宣布新股比結構下的新公司名稱以及新的品牌戰略。

起亞在華「負面」纏身

去年12月,東風悅達起亞發生股比變化,東風以2.97億元的掛牌價格公開出售了其所持有25%股權,至此東風悅達起亞宣告解體。

東風為何退出?最直觀的原因就是東風悅達起亞銷量不佳。

相較於其他合資車企帶來的高額利潤,顯然起亞並不給力,自2017年銷量斷崖式下滑開始就一蹶不振。數據顯示2020年公司凈虧損47.5億元,2021年1-10月公司凈虧損為26.12億元。

早期東風悅達起亞以低價迅速打開市場,然而隨著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其他合資品牌價格的下探,留給起亞的生存空間逐漸縮窄。同時其品牌溢價能力越來越贏弱,但這並未引起韓方的高度重視。

直至2021年隨著新四化的大變革來臨,起亞在2021年北京車展上開啟了「品牌重塑」計劃,意在深耕中國市場。並陸續推出了智跑Ace和第四代嘉華,希望藉此打開中高端市場。然而新車並未引起多大的聲量和關注,就拿起步價28.89萬的嘉華來看,平均單月銷量還不足600輛,1-11月份整體銷量僅為1494輛。

12月嘉華還因右側電動滑門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可能打開的安全因素被召回。而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電動滑門零件缺陷,這將對其產品品控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起亞 只剩這一次機會?

隨著東風的退出,起亞與悅達新合資公司的臨近,業界討論最多的就是起亞在華是不是只剩最後的機會,還能不能逆勢崛起?

要知道陸續退出中國市場的海外車企不在少數,細看它們核心的問題就是本土化戰略的實際落地情況不欠,更多的是空喊口號。

其實起亞早前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2019年李峰成為其歷史上首任中國籍總經理就是本土化深入的一次嘗試,但可惜短短一年李峰總調離。

現如今,起亞與悅達的合資官方宣傳消息中,特別有一段內容再次強調了本土化人才的問題。據悉合資公司將搭建全新的組織架構,建立創新組織文化,積極引入本土優秀人才及專業人才,加速推進本土化工作。

起亞相關人士表示,「起亞將加速『Global Kia』形象在中國市場的落地,也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探索最適合中國市場的管理體系。」

此外,總經理柳昌昇透露的規劃,未來起亞在中國將逐步停產10萬元以下車型,並加速導入更具競爭力的全球車型。同時2022年開啟電動化元年,每年引入至少一款電動車。

對此業界專家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儼然進入到數字化、電動化的激烈搏殺期,自主品牌強勢崛起、造車新勢力吸粉無數,還沒準備好的起亞顯然已不占優勢。若想分一杯羹,會很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bcb89fe37e423cde4e8072e46663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