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一眾不起眼的邊緣小角色,也無法掩蓋演員蔣奇明的光芒。
「我不是條狗,我是條狗。」 「我叫王安qiuan,找我最安qiuan。」在剛收官的熱播劇《邊水往事》中,染著一頭黃毛、穿著馬甲、斜背挎包的蔣奇明以一腔廣西口音登場,就讓角色穩穩立住。
在這部由曹保平監製的犯罪劇里,蔣奇明飾演的王安全,是虛構邊境小鎮中一個鮮明而生動的小人物。他看上去機靈且油滑,坑蒙拐騙,傍富婆,為了錢什麼都能做。他身上似乎沒什麼道德感,也不在乎尊嚴。但如此貪婪的底層人,卻讓人恨不起來。他不過是無數個在爛泥中掙扎討生活的人,在那些狡黠背後,蔣奇明也將人物內心的落寞、脆弱、有情有義演繹得淋漓盡致。
「遇到蔣奇明這種天賦極高、信手拈來的演員,你想加什麼就加什麼。」導演說,在劇中,蔣奇明為角色設計了很多人物細節。隨手撿起地上煙頭塞進嘴裡,買東西時順手拿走攤主的錢,流淚時轉過身只留下雙手抹淚的動作,為被逼瘋的賭徒披上衣服……諸多細節的呈現,讓王安全這個出場並不多的角色,成為劇中豐富而飽滿的存在。
因這個角色,「蔣奇明遲早拿影帝」上了熱搜。而這也並非他第一次「以小博大」地憑藉小角色給觀眾驚喜。
在《邊水往事》之前,他是《親愛的小孩》里啃老的懦弱弟弟,是《宇宙探索編輯部》里常把自己喝得爛醉的結巴,是《我的阿勒泰》里狡詐的商人,也是《漫長的季節》里純真而狠毒的啞巴傅衛軍。
儘管都是著墨不多的配角,或是一些邊緣小人物,蔣奇明卻賦予每個角色不同的性情與複雜度。他把細膩的眼神與動作揉進不同角色,讓人物身上折射出普通人的多面縮影,也使得他的表演獨樹一幟。
一個文學性的演員
高鼻樑、高顴骨、小眼睛,組合成一張既滄桑又具有少年感的臉,這是蔣奇明與眾不同的外貌。
蔣奇明出生在一個戲曲世家,父親是廣西地方傳統戲劇彩調演員,母親是高胡演奏員,他的隱藏技能是唱戲。
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他直接登上舞台,橫跨話劇和音樂劇,在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里擔綱主角。
2020年,因疫情無戲可演的蔣奇明沒了收入,發現自己除了演戲,什麼也不會。他在家學做飯,看到一個被抓的廣西偷車賊說「看守所比家好」,就拍了一段模仿短片放在網上。賦閒在家的日子,他在微博上發求職信息,又跑去便利店打工。
在便利店做店員的那段時間,是他觀察生活的來源。一個店員怎麼開店、收銀、接待顧客、整理貨架,兩小時就能觀察到。但他發現,真正需要觀察的是那些來當店員的人,他們背後的生存處境是什麼,行為背後的邏輯和動機是什麼?跟他一起在便利店打工的,有一位前網際網路從業者,因失業而另謀生路,平時總是落寞而冷淡地坐著看手機。蔣奇明更願意從他的內心去思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來的狀態。
2021年,導演張慧看到蔣奇明的視頻,獲得靈感,「如果有這樣一個人物出現在舞台上該多有意思,而且是大家在舞台上沒見過的、活生生的小人物」。
她把這段表演拓展成一部話劇《雜拌、折羅或沙拉》,話劇受到烏鎮戲劇節邀約,蔣奇明也獲得第五屆華語戲劇盛典最佳男配角。
張慧把蔣奇明稱為一個「文學性的演員」。她與他常常就一個角色研究討論——一個不起眼的人物,也會隱藏著內心的痛苦,即便是再小的角色,只要抓住內心的痛,把握住人物的渴望與願望,琢磨出他真切的情感,人物就能演活。
他最火的角色,是《漫長的季節》中一言不發的啞巴傅衛軍。一個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男孩,打起架來面無表情,下手極狠。傅衛軍的恐懼與害怕,都藏在那些粗糲的狠勁里,他必須用鮮血與殘暴,對抗生活給他的不公。唯有面對姐姐和自己喜歡的女孩時,他眼神里的柔軟、少年感的真誠才會流露出來。這些桀驁、敏感與脆弱的多面性,僅依靠扶助聽器的小動作和肢體、眼神的變化,就能緊緊抓住觀眾。
底層人物,簡單生活
今年,蔣奇明的爆火像是一個特例。他出演的角色,沒一個主角,卻個個鮮活。
《我的阿勒泰》里的淘金者、《哈爾濱一九四四》里的特務,以及《邊水往事》里的疊碼仔,每個角色都很邊緣且寫實。哪怕蔣奇明的朋友,看到這些不同的角色,都會詫異,除了確定那就是他的外貌,其餘的,找不到與他本人相似的任何點。
他用肢體、台詞、口音、眼神,賦予每個角色豐富的層次,每個人物身上的精明與殘酷、溫暖與善意,都恰到好處地疊加,甚至有人開始研究蔣奇明的演技。
他不認為自己的表演有技巧,只是「對一切接地氣的東西都感興趣」。他喜歡觀察人,尤其是那些有別於正常人的人。他很少接演比較正派的角色,大部分角色都是偏底層的小人物,為了貼近這些小人物,他要讓自己的生活簡單起來,平時不開車,也很少社交。
當外界討論蔣奇明時,他早已脫離掉之前的角色,進入新的劇組,過著規律的拍戲生活。結束拍戲時,常常獨自待著。
「演員應該時刻保持對生活的觀察,要讓自己時時刻刻生活著。你在創作的時候才會更順手一些。」蔣奇明說,他揣摩一個角色的前提就是,讓所有行為都變成下意識,把一切設計的東西變成不是設計。
他順應著生活的曲線去感受生活,在粗糲與平凡中,把自己投入生活,當他接到角色時,不同的人物就會自然而然地立起來。
蔣奇明很明確知道自己火了,但他又活在那些熱度之外。他依然保持生活和工作的節奏,依然想在演過一段時間影視劇之後,回到他熟悉的舞台上。
話劇和音樂劇舞台是他熟悉的場域,儘管都是表演,但舞台對他來說更直接。
他喜歡自己在劇場裡那種「人來瘋」的狀態,一旦感受到觀眾的反饋,情緒就會飽滿。現在,他則在訓練自己,更集中地進入表演的情境中,不受任何干擾。
在諸多配角之後,蔣奇明也跨入了自己的主角時代。即將上映的電視劇《風中的火焰》、電影《7天》中,他都擔綱主角。由《我不是藥神》的原班人馬拍攝的新片《歡迎來到龍餐館》中,導演文牧野與蔣奇明、沈騰合作,講述一個中國廚子拯救中東兒童,成為英雄的故事,又是一部爆款向的電影。
「舞台這個東西,你是不能丟的。」蔣奇明曾說,影視劇的拍攝很難有大量時間準備,要想在表演上提升,話劇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他願意在話劇舞台上,花大量時間打磨一個角色,琢磨創作方法。每年都要回到舞台上,對他是重要且明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