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三季度 避免技術性衰退 但前景難樂觀

2024-11-04     第一財經

[ 「展望未來,我們預計經濟復甦將以溫和的步伐繼續,但在疲軟的情緒和製造業仍然低迷的情況下,經濟復甦依然脆弱。私人支出的健康取決於實際收入能否從通脹衝擊中恢復過來,因此,勞動力市場失去動力意味著(就業率)不會出現浮動。」法比阿妮表示。 ]

[ 此前,德國政府在對全年GDP做預測時,也較為保守,認為2024年德國全年GDP將萎縮0.2%。 ]

[ 德國將出現連續兩年衰退,2023年德國GDP萎縮了0.3%,2025年德國經濟會恢復增長1.1%。 ]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濟在今年第三季度避免了技術性衰退,但企業和消費者不斷發出警告信號。

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意外增長0.2%,經濟學家此前的預測是下降0.1%。而二季度德國經濟下滑了0.3%,下滑幅度超過最初預期。

不過,根據德國央行預測,經濟疲軟的局面將持續:在德國央行10月的月度報告中,該行預測德國經濟今年最後一季可能「大致停滯不前」。

與此同時,德國的產業轉型和代價持續高昂。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VDA)10月3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同2019年相比,德國汽車行業已減少4.6萬個工作崗位,預計2035年前還將繼續減少近14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永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德國在對「舊結構」進行革新,即對其既有經濟模式,包括基於出口的德式貿易結構和基於廉價供應的高耗能型結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趙永升表示,重資產型產業轉型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耐心,這是今年德國經濟成績不太好看的原因之一,德國要轉型成功還需要相當長時間。

躲過衰退,躲不過黯淡前景?

荷蘭國際集團全球宏觀主管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表示:「如果說現在的數據乍一看讓人鬆了一口氣,那麼德國經濟目前仍然是負面宏觀消息的『磁鐵』。自疫情期間至今,德國的季度平均增長停滯不前。」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則顯示,就業的不確定性讓消費者留在家中,這導致儲蓄增加,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轉機即將來臨。同時,10月德國失業人數增加了2.7萬人,高於預期。失業率則保持在6.1%左右。

彭博經濟的經濟學家阿德默(Martin Ademmer)認為,德國三季度GDP的意外增長並沒有改變其對德國經濟難以重新站穩腳跟的判斷,「2024年將是又一個失去增長的年份。這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短期內可能不會有太大的發展動力,其重要的汽車行業的重大困境可能危及預期的緩慢復甦」。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克萊默則認為,此次增長是一個異常值。

他解釋稱,自春季以來,Ifo商業景氣指數等指數持續下跌,疊加汽車行業的壞消息和多年來區域競爭力的減弱,情況恐怕只會緩慢好轉。

此前,德國政府在對全年GDP做預測時,也較為保守,認為2024年德國全年GDP將萎縮0.2%,德國將出現連續兩年衰退,2023年德國GDP萎縮了0.3%,2025年德國經濟會恢復增長1.1%。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作出的預測更新中則更為謹慎,預測2025年德國經濟增長率僅為0.8%。

趙永升對記者表示,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已經有二十年沒有發生連續兩年經濟產出下降的情況了。

與德國數據同期出台的還有歐元區經濟數據,三季度歐元區其他經濟體中,法國經濟增長加快,西班牙保持穩定,超出預期。歐元區整體經濟擴張意外加快至0.4%,義大利的產出持平,是歐元區經濟增長的薄弱環節。

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法比阿妮(Riccardo Marcelli Fabian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元區第三季度經濟環比增長0.4%,高於上一季度的0.2%,但各國的表現差異明顯。「國民帳戶細分的現有信息表明,家庭和公共機構的消費正在推動經濟復甦,而投資仍受到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他解釋道,「西班牙仍然是『積極的異類』,法國的擴張則得益於巴黎奧運會的暫時推動。德國實現了正增長,但修訂後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的萎縮比之前想像的要嚴重,義大利的GDP持平。」

經濟衰退通常是指連續兩個季度的經濟萎縮,德國二季度的數據曾引發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此次德國聯邦統計局將二季度GDP從之前報告的萎縮0.1%修正為萎縮0.3%。

「展望未來,我們預計經濟復甦將以溫和的步伐繼續,但在疲軟的情緒和製造業仍然低迷的情況下,經濟復甦依然脆弱。私人支出的健康取決於實際收入能否從通脹衝擊中恢復過來,因此,勞動力市場失去動力意味著(就業率)不會出現浮動。」法比阿妮表示。

勞動力市場疲軟

德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早已在企業和消費者之間蔓延。

德國聯邦勞工局稱,10月份,德國失業人數的增幅超過預期。經季節性調整後,失業人數增加2.7萬人,達到了286萬人,「今年勞動力市場的秋季回暖,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實現」。布熱斯基表示:「工作保障而非工資增長,可能很快就會成為德國勞動力市場的新口號。」

數據公布時,正逢大眾汽車公司在就可能的大規模裁員和減薪進行談判。德國人對大眾汽車有特殊感情,該公司是幫助德國在二戰後復甦的工程技術力量的縮影,然而在當下,大眾汽車被迫進行史無前例的重組。大眾汽車目前計劃關閉至少三家德國工廠,縮減國內其他工廠,並將約14萬名工人的工資削減10%。

其他企業也沒有什麼太多好消息。上周二公布的一項針對2.5萬家德國公司的調查顯示,「絕對沒有理由感到樂觀」。

汽車供應商采埃孚(ZF)預計,2028年前在德國削減目前54000個工作崗位中的四分之一。博世和大陸集團都做出了裁員計劃。

前述VDA的報告提到,到2035年德國汽車全行業預計將總共削減近19萬個工作崗位。

德國工商大會(DIHK)的一項研究則顯示,德國汽車行業一半以上的公司都在計劃裁員,只有7%的企業預計會增加就業崗位。超過一半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都存在壞帳以及流動性等問題。

DIHK負責人萬斯勒本(Martin Wansleben)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眾汽車(裁員)是德國出現結構性危機的標誌,向電動汽車的轉型並不是輕鬆就能實現的。

VDA主席穆勒則表示,歐洲和德國失去競爭力正在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推遲或完全取消在德國投資計劃,超過三分之一的公司計劃將投資轉移到海外。

趙永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也同目前其他國家推出優惠產業政策「虹吸」投資有關,譬如美國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e24927c3790390e552cdc29e91319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