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日本兒童教育研究機構Bennese發布過一項針對北京、東京和首爾3個城市進行的兒童教育調查。
結果顯示:中國父母更重視孩子的學科教育和藝術培養;日本父母則更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韓國父母更著重於孩子的智力開發。
韓國大城市中,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非常重視創造各種硬體和軟體條件,去適應韓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願望,尤其是針對兒童思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此外,一般學習的教室里會設有不同的活動區域,供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到數學區學習,到美術區畫畫,在自然角、科學角探索,去娃娃家、建構區玩耍。
各個活動區域的布置,完全從幼兒的需求出發,有利於孩子們創造能力的培養。
中日兩國的父母都捨得送孩子參加課外活動,區別在於中國的孩子更偏重於學科教育,而日本的課外培訓往往是體育項目。
我們也常常會從一些圖片、影音資料中看出,日本的孩子即便是在冬天,也穿得比較單薄,因為他們的體育課的標配就是單薄的運動服和短褲;而長跑則是冬季早上的必備活動。
通常來說,體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學們的尊重。所以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全體參加體育活動,已成為日本式育兒的一大特點。
曾經有國內的機構做過一項家庭教育調查,結果顯示,0-6歲的孩子家長更重視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比例高達10.6%;6歲以上的孩子對於學科教育的超前培養,比例更是高達60%以上。
每個學齡前的孩子至少會學習一門才藝,有的多達四五門。每個學齡的孩子至少在校外接受一門功課的培訓,多則五六科目。
事實證明,國內的父母對孩子的希望值更高一些,同時也更「卷」一些。
然而想要孩子出類拔萃,僅僅是學科教育的培訓和才藝教育的補充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讓孩子有「內化」的耳濡目染的機會,才更有機會可以達成所願吧!
事實上,孩子的語言表達對於他的成長來講非常重要。如何表達、如何正確表達、如何表達的合體,對於孩子來講都是一種挑戰,不是年齡到了就自然可以完成的。
所以,平日多閱讀,擴展知識面,才能夠知書達理。除了母語,越早地學習一門外語,效果越明顯。
很多聰明的孩子習慣於第一時間表達自己,而聰慧的孩子則懂得觀察和聆聽。
聰慧的孩子對環境的觀察和認識往往是帶著認真思考和思索的,而善於聆聽別人的指導和意見,迅速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同樣也能夠讓這類孩子具備的顯著特徵。
父母只需要從小就耐心地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鼓勵孩子發展新的看法和勇敢嘗試,積極吸取成功的方法和失敗的原因,讓孩子不斷地體會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就能夠逐漸由小而大、由易而難的訓練孩子的智慧。
未來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暢想。
事實上,正因為孩子有了想像力,才會隨之而來無窮的創意。而這種想像,可能是天馬行空的不靠譜,也可能是違背常識的不可思議……但對於孩子來講,敢想、能想才是第一步。
想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多看、多想、多接觸是基礎,努力讓孩子見多識廣,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也不要過多打擾他的獨處時光。
另外,對孩子少說一些「不可以」「不能夠」「不行」……多鼓勵,少干預才會讓孩子更有創意。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既有傳統意義上的判斷標準,也有屬於自己內心世界的完滿。
讓孩子擁有優秀的品格,才能讓他們有立身處世的根本。優秀的品格,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善待別人,也愉悅自己;優秀的品格,能夠在花團錦簇時保持低調平和的態度,也能夠身處懸崖絕壁自我開解不鑽牛角尖。
天性聰慧的孩子雖然也不少,但是更多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教育。
只有父母的方法得當,不急於求成,不拔苗助長,不違背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才能夠讓孩子擁有真正的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