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他汀會變「傻」?最新研究來闢謠

2019-12-04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最新研究說他汀不影響認知,FDA打臉了?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較為常用的降脂藥物,有降低心血管疾病、腦卒中患者死亡率的作用。廣泛用於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級預防,且被各國血脂異常指南置於降脂治療的核心位置。

雖然他汀的安全性好,但也有副作用。最常見的副作用有肌痛、轉氨酶升高等。而作為他汀類藥物第二大常見的不良反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要求對他汀可能造成認知障礙的不良反應作出警告。

對此,來自《JACC》的一項最新研究卻似乎並不買帳——

文章標題:他汀類藥物對老年人記憶、認知和腦容量的影響

研究顯示,在長達6年的隨訪過程中,服用他汀並沒有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相反可能還改善了認知功能。且不談會不會改善,不影響就已經顛覆了這些年的許多研究。

一起來看看這個新研究~

01

他汀類藥物對認知無影響?

是真是假

這項研究對1037名70-90歲的老人進行了研究,其中395例受試者從未使用他汀類藥物,642例曾使用他汀類藥物(研究開始前就已使用或隨訪期間開始使用),各組間的性別分布相似。在隨訪期間,有68%的他汀類藥物使用者持續服藥。

先一起來看下主要結果:

圖1: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整體認知、記憶的關係

先來看圖1,在基線水平時,他汀類藥物使用者在記憶力、整體認知能力以及具體記憶測試方面與未使用者相似。

研究開始後,在隨訪期間,研究者使用MAS (雪梨記憶與老齡化研究)整體認知與記憶得分對受試者進行評估。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在6年隨訪期間,他汀類藥物使用者和從未使用者在記憶力和整體認知能力在MAS評分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服用他汀並不會影響認知能力?

圖2:有無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後的痴呆風險

這還沒完,從圖2A的結果可以看到,在血壓正常的受試者中,持續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受試者的整體認知下降速度明顯減慢,而在高血壓受試者中這一差異不顯著(但也不會增加風險)。

而研究同時顯示,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心臟病及Rey聽覺言語學習測驗評分(RAVLT)6年間的變化存在保護性相互作用。

正如圖2B所示,在患有心臟病的受試者中,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受試者的RAVLT總下降率顯著低於與未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受試者。

換句話說就是,服用他汀不但不會降低認知能力,可能還有延緩認知下降的作用!

通過這項對老年患者服用他汀後認知能力評估隨訪時間最長的觀察性隊列研究,研究者得出了這樣一點——在老年人群中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可至少使記憶衰退速度延緩兩年。

這也表明,70至90歲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老人可能比未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整體認知及記憶能力更好。

研究者指出,6年的隨訪期間4次重複測試是具有優勢的,但在研究設計及受試者的選擇上仍然存在局限性。兩個試驗組之間在痴呆危險因素方面存在基線差異。且對於那些認知障礙程度更高的參與者,無法得出結論。

雖然此前(FDA)要求對他汀可能造成認知障礙的不良反應作出警告,但隨著這個研究的發布,他汀不影響認知的結果顛覆了之前研究的結論,還是充滿驚喜的。

不知道FDA對此會有啥反應呢……

02

講完驚喜

一起來梳理下他汀的副作用

他汀類藥物的安全性較好,所以不良反應較輕微,在體重輕、甲狀腺功能低人群中更易發生。部分患者以胃腸道反應、皮疹和失眠為主。接下來小編具體介紹幾個較為常見的他汀類藥物副作用:

  • 首先,肌肉綜合徵作為他汀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症狀包括肌病、肌肉痛、肌炎伴有 CK 升高。及時中斷他汀治療,症狀能緩解,且多數患者能在數周至數月 內恢復正常。


  • 其次,由於他汀在肝臟內起作用,服用他汀類藥物後轉氨酶一般都會有所升高。剛開始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若沒有特殊情況,可在用藥4周左右之後抽血化驗,以了解肝臟和肌肉的指標有無異常。若無異常,則繼續服藥,隨後每半年至一年複查一次血液化驗即可。


  • 此外有研究表明,東方黃種人對他汀類藥物的耐受較差。同樣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東方黃種人的血漿藥物濃度是西方人的2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西方人的10倍。因此,美國心臟病學學會/美國心臟協會(ACC/AHA)所提出的大劑量服用他汀類藥物,不一定適用於中國人。

他汀類藥物作為最重要的心血管保護藥物之一,目前臨床推薦長期服用以調節血脂,懷疑他汀影響認知和記憶能力的患者,看了這個研究是不是可以放寬心了呢~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辣醬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0O4z24BMH2_cNUgcf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