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變速跑會比勻速跑更累?

2023-04-10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為什麼變速跑會比勻速跑更累?

因為變速跑的本質,通過相對小的運動負荷,實現儘可能高效的鍛鍊效果——這個鍛鍊,就是對身心全方位的刺激。那體感上感覺到累,自然就是很正常的情況。

前半句「相對小的運動負荷」也很重要,因為變速跑更多還是刺激為主,短(維持時間)快(配速要求)強(力量輸出)是它的關鍵詞,這種累並不見得就是疲憊,而是短時耗竭後表現出的乏力。也就是說,變速跑的力竭,通常跑者依然可以在休息一段時間後,再勻速慢跑上相當長的距離。

相比勻速跑,變速跑的訓練效果/對體感帶來的不同影響

從強度來說,變速跑時的強度會達到T強度(Threshold)或者I強度(Interval)。此時乳酸在血液里的堆積速度會變得越快,心臟也會加速跳動,來讓氧氣更快的輸送到血液中去稀釋乳酸濃度。

當乳酸堆積和稀釋的速度達到一個平衡的時候,就是所謂的乳酸門檻值——如果我們能提升這個乳酸門檻,那就意味著相同強度,我們可以維持更長的時間。即更快+更長的目的。

進一步提升配速,我們或許會開始喘息,血壓會升高,體內的糖與脂肪會以最高速度代謝成ATP供給肌肉來高速運動,此時身體的攝氧系統竭儘可能的工作,乳酸則更劇烈的堆積——這個過程對身體來說顯然是痛苦的。

而且因為配速提升,身體也會嘗試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前進,所動用到的肌群、驅動肌肉的能量都會越高,這樣肌肉與關節應對的衝擊也會更大些。

以上這些,就讓變速跑有了這幾種訓練效果:

  • 足夠的強度,足以刺激到乳酸門檻閾值的提升,及最大攝氧量的提升;
  • 心血管受到更大的刺激,呼吸肌強力的運作;
  • 肌肉的耐酸能力得到增強,且相比勻速慢跑,肌肉得到的鍛鍊更明顯;
  • 更加激烈的動作方式,身體也以更接近高效跑姿的方式去跑動。

幾種常見的變速跑訓練方式:間歇跑、法特萊克跑、多種速度組合訓練

間歇跑訓練(Interval)

間歇最常在標準400米跑道上進行,單次間歇訓練的長度從200-1600米不等,組次往往在3-10組間。比如「間歇跑/I強度訓練2分鐘x6,間休90秒」,就是以間歇的強度跑2分鐘,休息(或慢跑/快走)90秒,而後進行下一組,一共六組的訓練。

間歇跑時的心率逼近最大心率值,一般為最大心率的97%-100%、或者儲備心率的95%-100%,也逼近最大攝氧量(Vo2max),進行間歇訓練因而能夠刺激最大攝氧量,提升攝氧容量(oxygen uptake capacity)。

更長距離的跑者(如馬拉松),間歇訓練可以更為保守的3-5公里比賽配速進行,這樣既能提升最大攝氧量,又不至於讓身體背負過高壓力。

間歇跑的主要作用:

1. 刺激身體最大攝氧量,並提升攝氧容量;

2. 加速身體運動中代謝的效能;

3. 鍛鍊全身肌群

4. 磨鍊身體和心理對痛苦感的承受力

對身體來說,達到間歇速度/攝氧量最大值時,血液流速也極高,血壓會升高,體內的糖與脂肪會以最高速度代謝成ATP供給肌肉來高速運動,而乳酸則會大量的在肌肉和血液中積累——跑間歇的跑者,面目猙獰大口喘氣、每組跑完痛苦不堪,這都是常態。

即便是精英五/十公里選手,每周進行至多兩次間歇訓練即可。且間歇訓練的跑量應低於周跑量的8%,或者以10公里為上限。

法萊特克跑(Fartlek)

與間歇跑不同,法萊特克跑在發明之初就建議跑者可以在多坡道、沒有固定線路的起伏場地上進行,對快慢、及每組快跑/慢跑的具體距離也沒有任何限制,相對隨意得多。

很多精英選手會將法萊特克跑視為保持一定強度、但又比較輕鬆且不會讓人感覺重複疲乏的訓練。

一節法特萊克跑的安排(示例):

1. 熱身慢跑15分鐘左右;

2. 進行200-300米的快跑,速度與400米跑時接近,再進行相同距離的慢跑;

3. 進行800-1200米的快跑,速度與3-5公里競速時相近;

4. 慢跑至較低心率,速度恢復到有氧慢跑狀態;

5. 300-400米上坡跑,外加800-1200米的勻速跑步;

以上,持續距離可以達到總計5-15公里的總長度。

法特萊克跑對選手控制配速的能力要求很高,即可以相對輕鬆的駕馭快跑和慢跑的配速,而不是在力竭/喘息的邊緣,去強行「忽快忽慢」的跑步。

多種速度組合訓練

精英級長跑選手的日常訓練,通常都會安排多種速度組合訓練,或在訓練中後段提高配速,只有在恢復慢跑和有氧配速慢跑時更追求勻速。

以某個乳酸門檻配速的中長距離跑訓練為例——

熱身慢跑15分鐘左右;

6組5-6分鐘的乳酸門檻跑,組間進行1分鐘恢復慢跑;

10-15分鐘恢復慢跑。

在相對長時間的訓練里加入更豐富的速度組合,對精英選手而言也是儘可能去優化訓練的刺激效果,同時避免增加無謂的負荷,尤其是過長時間勻速跑後造成的肌肉僵硬。

進行變速跑當然也需要注意幾點——

  • 所有變速跑的前後,都應有至少10-15分鐘的熱身和冷身慢跑;
  • 即便目標是完成馬拉松,變速跑中較高強度的部分也不會超過30分鐘;
  • 強度稍低的變速跑(如配速在節奏跑範疇)後,你應該稍感疲憊,但不會有力竭感,身體得到一次刺激不過沒有明顯的酸痛,第二天也能及時恢復並繼續後面的訓練;
  • 強度更高的變速跑(間歇跑),前後一般會安排有氧慢跑或者恢復跑/交叉訓練;
  • 兩次較高強度的變速跑之間,至少應該間隔72小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039f673fd96629e4d3331b9574ec2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