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馬跑進330和半馬跑進130哪個難?

2023-12-26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全馬跑進330和半馬跑進130哪個難?

對比全馬跑進330(後文中簡稱全馬330)和半馬跑進130(後文中簡稱半馬130)哪個更難,首先要認識它們究竟難在何處。

就速度/跑動速率的強度而言,半馬130(平均配速4分15秒每公里)相比全馬330(平均配速4分57秒每公里)*,顯然高得多,加上半馬本身的距離也不短,所以更多人下意識認為半馬130更難;

很多跑者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短時達到全馬330的配速應該是問題不大的,但持續以不到5分的配速跑上210分鐘,就是非常艱巨的挑戰。對人體能量儲備以及能量利用效率的要求很高。

*馬拉松比賽中,選手跑過的實際距離往往會比規定里程多出200~500米。因而想達到目標中的成績,配速往往需要比計算數值快上數秒)

無論是全馬還是半馬,都屬於有氧運動的範疇,依賴對人體內存儲的能量物質進行有氧分解來獲得能量。雖然全馬和半馬對有氧代謝的依賴程度有輕微不同——全程馬拉松,有氧代謝提供98%所需要能量,半馬則是95%。體內有足夠的能量儲備(去做有氧運動的供能),是完成這些長距離跑步賽事的必要前提。

先說一下有氧代謝供能的特點。

有氧代謝主要依賴人體內儲藏在肌肉和肝臟的糖原為供能物質,其次才是脂肪。一般而言,我們的身體在肌肉和肝臟中儲存了大約1800到2000卡路里的糖原,而糖原的存儲能力極難通過訓練提升,即使提升也相當有限。

當我們跑步時,每公斤體重每公里會消耗1卡路里。假設一個跑者體重是60公斤,那麼他每公里跑步需要消耗約60卡路里。換而言之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普通人體內儲存的糖原大約能支撐跑30公里左右的需求,也完成一個半馬是綽綽有餘,但要完成一個全馬則要應付一個巨大的能量缺口。

為了應付這個能量缺口,馬拉松跑者必須通過多種手段去彌補。

首先,全馬跑者必須通過練習提高身體利用脂肪作為供能物質的效率。相對於糖原,脂肪是一種更利於大量存儲在身體內的能量物質,但它的缺點是調用起來,相對更慢更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減脂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全馬330跑者必須通過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做積累性的訓練,提升身體調用脂肪的效率。例如長時間低強度的有氧訓練(LSD,Long Slow Distance),可以在一次訓練中大量消耗體內糖原,從而迫使身體更多地使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從而提升身體通過代謝脂肪獲取能量的效率。

一次合格的LSD訓練通常需要跑25-30公里,是剛好把體內糖原消耗得差不多轉而用脂肪繼續供能的訓練量。這種訓練雖然對半馬也有效果,但並不是必須的。

其次,除了通過加大訓練量達到「開源」,即提升調用脂肪供能效率的目的,全馬330跑者還必須通過提升訓練的質,來達到「節流」的目標,即提升跑步經濟性。因為每一分能量儲備都是寶貴的,全馬330跑者必須要專注於改善跑姿。這種改善絕對不是以好看為出發點的,而是通過調整自己的步頻、步幅和步態等,減少每一步的能量損耗。

實際上,由於個體構造的輕微差異,並不存同時適合所有人的標準,跑者必須要在實際訓練中結合自己來調整並最終獲得屬於自己的跑姿。也因此,諸如180步頻和前掌著地這種我們能經常看到被奉作標準的概念,實際上並不簡單地套用到所有人身上。

全馬330的跑者,往往需要在日常訓練中加入一定量間歇跑這類衝刺型訓練。這些強度訓練未必需要跑者全力輸出,跑至力竭,完全可以留有餘力地進行。因為對於全馬330跑者,強度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摸索和提升自己的跑步效率,使自己的動作更舒展,找到自己動作高效區,其次才是提升配速的考量。

所以想要實現全馬330,跑者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半馬130的難度則來自於對跑者絕對速度以及隨之而來乳酸耐受的考驗。

我們經常聽大家說,全馬並不使簡單的兩個半馬疊加,其實反之亦然,一個高速的半馬,肯定遠不止一場全馬除二。我們再次將目標進拆解就能理解:半馬130就是以配速4分15秒跑上90分鐘。

實際上,即使在群眾跑者成績越發出色的今天,一公里能跑進這個時間的並不能說大有人在。而隨著公里數的增加,毫無疑問會難倒更多人。

相比全馬,追求成績的半馬可以稍微把能量使用效率放次席,更專注於提高功率的輸出。為了跑得更快,跑者需要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更多能量。這時,能量代謝系統就會稍微越過有氧代謝的紅線,同時展開無氧代謝,以獲得更多能量來提高表現。

所謂的無氧代謝,是人體在劇烈運動時氧代謝滿足不了能量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無氧分解和糖的無氧酵解,來獲得能量。糖的無氧酵解這種無氧代謝在半馬這種漫長的比賽中起主導地位,但它其實有很大弊病,就是代謝產物乳酸。在高強度運動時,隨著乳酸在肌體內的累積,可能導致酸性環境的形成,這是人體疲勞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比較極端的情況下,乳酸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甚至會讓人的運動能力大幅下降,而實際上著是人體對自己的一種類似於保險絲一樣的保護機制。

因此,對於半馬130跑者,怎麼提升身體對乳酸的耐受能力,也就是乳酸閾值,成了訓練的關鍵。乳酸閾值是指人體在運動中產生乳酸的速率超過其清除速率的點。訓練可以提高乳酸的清除速率,延緩乳酸閾值的到來,從而提高耐力水平。

所以,除了普通強度的有氧訓練之外,半馬130跑者需要進行遠多於全馬330跑者的各類強度訓練。這些強度不單在整個訓練中占比更高,同時強度也要大得多,對於執行質量有非常高的要求。

例如半馬130跑者的進行400米的間歇跑,理想的圈速應該在1分20秒以內,堅持10-12組以上。又例如進行乳酸閾跑,必須達到4:05甚至4:00的配速去進行5公里以上的跑步。但凡是長跑愛好者,應該都很容易理解這些訓練的難度有多高。

同時,正因為訓練強度之高,訓練執行者自身的恢復能力也同樣面臨挑戰。為了使身體在高強度訓練里得到及時恢復,不至於受傷,跑者需要有更多的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對一些恢復性訓練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在詳細分析了兩個目標各自的難點後,我們應該不難看出,全馬330和半馬130的難度因人而異。

對於一個年輕的、剛開始練習跑步的跑者來說,半馬130可能是一個更容易的目標。這位跑者只需要適量訓練就能積累到足夠的有氧基礎,進而專注於各種強度更大的訓練。同時,跑者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年輕的優勢從高強度訓練中更快地恢復過來;

而對於一位已經常年練習,建立了深厚有氧基礎的中年跑者來說,強行在訓練計劃中加入過多的強度跑或許不是一個太好的選擇。如果跑者能精益求精地進一步打磨已有的有氧基礎,並專注於提升自己的跑步經濟性,那麼全馬330其實真的難度不大。

「全馬跑進330和半馬跑進130哪個難?」頗有點像關公戰秦瓊意味的問題,未必存在標準答案,但通過深入的思考,我們還是能了解到更多關於跑步的基礎知識,從而建立共識,這也是該問題的真正意義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432f8525f93f0ead6405fef95c8fd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