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齊年前選擇了裸辭,最近心裡鬱悶來找我吐槽。
碩士畢業的她因為專業所限,去了一個三線城市工作。
值得慶幸的是小齊的學歷為她增加了頭頂上的光環,公司薪資待遇很高,她也很受老闆重視。
入職半年多以後,集團結構大調整,小齊被分到了下游的區域公司。這讓原本心氣有些高的她有些挫敗感。小齊認為這家公司吸引自己的,一是行業發展,二是處於集團的核心部門,現在突然將她「下放」,她心裡這道坎過不去。
小齊孤身一人在外,和她關係比較近的就是一起租房子的女同事小美。小美對小琪說
「我覺得你這麼好的學歷真是可惜了。你也不看看分到區域公司的都是什麼人。哪有幾個受老闆和領導重視的會分到區域公司呢?你不應該窩在小城市工作,應該去大城市看看。」
最初接到被下放到區域公司的通知時,小齊就動了辭職的念頭,但她還尚有理智,認為區域公司也許是自己成長的一個平台,就沒果斷離職。
但小美的話無疑是她裸辭的一個催化劑。
例如小美說「某某總監水平真不咋地,你看它工作總結彙報的那套說辭,大家都很不服氣。」
或者「在咱們公司如果想往上混的話,你得有門路,想要自己往上爬實在是太費勁了」。
小齊分到區域公司後,忙的昏天黑地,大小事宜都需要她把控,身心俱疲,一次不順心她直接就選擇了裸辭。
裸辭後,同事小美再沒聯繫過她。
現實的職場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作為同事,首先跟我們存在著利益的競爭。在日常的溝通交往過程中,有一些不能觸碰的原則地帶。例如同事之間的薪水不要過問。有關同事、領導和老闆的壞話不要講。自己的隱私和個人情況,儘量少向同事談起。尤其是個人的委屈和抱怨,儘量不向同事說。避免個別人會不假思索的將自己的情況說出去,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我們跟同事相處的時間比較少,在個人職業發展這類重大問題上,他們的建議能不能作為參考,還要自己好好掂量一下。
能夠給我們提出中肯建議的人,除了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父母和個別至親至密的朋友。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站在客觀的角度給我們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也沒有辦法做到全面的了解我們的優勢和劣勢。
在同事小美眼裡,也許小齊的高學歷是一個優勢。小美為了同事之間關係的和諧,無法很客觀公正的去指出小美的不足或者亟待改善的地方。而只誇讚他的高學歷。讓小齊無法客觀的看待自己經驗不足的劣勢。最終衝動離職。
第三,同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小美說的情況也許部分真實,但她無法看到全貌。集團將小齊調整到區域公司,並不是因為她的業績考核不理想,恰恰是她的考核成績很優秀,只是因為集團工作看上去更「高大上」,區域公司更「矮小窮」,小齊心理不平衡,這次機會很可能是領導想要考察她所做的調整,而她貿然離職,辜負了領導的一番有意栽培。
李娜在公司做文職工作,同崗位還有一個小伙,比她小兩歲。
小伙情商很高,很會為人處世,平日和李娜相處的非常好,兩人經常一起研究業務,外出考察。
有次小伙做述職,領導問他「安排給你的報告怎麼還沒交上來」,出乎意料地,小伙居然當著全部門人的面說:「李娜和我說,那個並不著急。」
李娜當時也很蒙,還沒回憶起來有這回事,領導的嗓門就沖她喊起來了「我都強調過報告的重要性,你怎麼還告訴他這個不著急呢!」
李娜覺得很委屈,感覺自己被同事汙衊了。
「常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職場就是這樣的江湖,和你關係非常好的同事,在某個關鍵問題上,可能會汙衊你,或者把你出賣。
本來你沒做過的事情或者你做了但問題在別人身上,卻硬生生被同事扣了「屎盆子」,誰心裡都會氣憤委屈。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學會兩點來保護自己和捍衛自己。
一是同事的工作,如果他自己有疑問,讓他自己去問領導,而不需要由你來傳達。
由於信息不對稱,他不可能向你描述工作的細節和全部,你也無法給他準確的答覆,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回答,不根據自己的判斷告知同事,讓他去和安排自己的領導或同事溝通。
二是遇到不是自己做的卻被同事汙衊,我們要大膽站出來,義正言辭,果斷否定,不需要絲毫的猶豫,不要擔心同事關係搞僵而附和他人。我們只需要考慮一點,是不是自己的過失,如果不是,就堅定立場,否決同事的說法,當面否決才能伸張正義,替自己洗刷冤屈。
職場就是戰場,決定你去留、升降的永遠是你的人品和價值。
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被外界的聲音迷惑了自己。
胡適先生曾這樣描述「不受人惑的人」:
「他不容許偏見和個人的利益,
來影響他的判斷和左右他的觀點。
他一直都是好奇的,
但是他絕對不會輕易相信人。
他並不倉促的下結論,
也不輕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見,
他寧願耽擱一段時間,
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查考事實和證據後,才下結論。」
不是同事無法成為好友,只是在職場中,關係錯綜複雜,有些話有些事要我們自己好好把握,懂得識別。
如果離職了還是好友,互幫互助,那才是真正的友誼。
不要輕易把同事當好友,成為成熟的職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