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神仙粉,文/秦延安

2019-10-14   終南文苑

神仙粉是藍田的一道風味小吃,是用秦嶺里一種叫「糜糜梢」的樹木葉子精製而成。每到夏天,鄉下的母親就會將做好的神仙粉送來,供我們一家人祛暑降火、消食開胃。說來也奇怪,在酷暑難耐的季節,大魚大肉都食之無味,而看似其貌不揚的神仙粉卻讓人食慾大開,吃後渾身清爽,暑氣全無。

為了製作神仙粉,每年初夏時節,母親就和村人結伴上山採摘「糜糜梢」。這種植物多長在背陰的山坡上,春天發芽,初夏開花,一片片宛如榆樹葉似的,如戀人般成雙成對地分列在樹枝兩邊,枝頭上是一朵朵米粒似的粉紅小花,異常耀眼。雖然樹只有一兩米高,但採摘起來卻頗為不易,捏在手裡的葉子黏黏的,既不能要太嫩的,也不能要太老的……隨著日頭爬高,母親竹筐里也裝滿了新鮮的葉子。

採摘回來的新鮮葉子被母親洗去塵埃,晾乾,然後放入一個大盆里,再倒進滾沸的開水。高溫灼燙下,柔軟的樹葉漸漸舒展,水色也越來越深。待水稍涼後,母親就用雙手不停地揉搓,把葉子裡的汁水不斷擠出來,直至葉子呈稀糊狀,形成一盆濃綠的湯水。母親用紗布或細篩將湯水過濾,然後涼置、冷卻。時間推移,湯水凝固成了豆腐形態的膠狀物,呈棕褐色,外表就像普通的涼粉一樣剔透,這就是神仙粉。神仙粉看似製作簡單,但燙葉子時水的比例、溫度,以及過濾前的黏度等,都很有講究,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

母親通常會把成形的神仙粉放入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涼水中浸泡上半天,這樣做一是讓神仙粉更加清涼,二是將其中的苦味過濾掉。食用前,用刀將神仙粉切成小塊,然後澆上用辣子油、醋、花椒、蒜泥等調成的料汁,再撒上幾片香菜葉和小蔥。神仙粉初入口微苦,後味清爽,細品則綿甜悠長、軟嫩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溫下火的絕佳食品。

關於「神仙粉」的得名,據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稱,宋時遇旱荒,「八仙」之一的韓湘子為救濟災民而顯靈,告訴人們深山中此樹的葉子可以做成飯吃,百姓習得做法後,便將此食物稱為「神仙粉」。此外,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稱,古代饑荒時,一位老太太在一個姑娘家門前餓倒,姑娘將自己僅有的糧食做成餅,喂給老太太。老太太吃過餅後,自稱是「山中仙人」偽裝,說山後有一種「糜糜梢」可食,大家隨後進山覓得此物,並依法製成涼粉,謂之「神仙粉」。

這些傳說雖然毫無根據,但都寄託著鄉民們美好的願望。我也是吃著神仙粉長大的,直到上大學後,我才知道被村人稱作「糜糜梢」的東西,學名叫「二翅六道木」,和金銀花同源同性,具有消炎祛火、化積清瘀、利肝明目等功效。

如今,神仙粉不僅盛行於鄉村,更被端上了城裡飯店的餐桌。一碗神仙粉入口,清涼直沁肺腑,那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