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的堅守——追記湯亮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張華

2019-10-30     南天一劍

多少次風雨無阻,尋你在田間地頭;

多少次推心置腹,只為把政策說透;

雪雨風霜總牽掛,房屋可漏風雨,家中可有糧油;

一年年奮力拚搏,只為將貧窮趕走;

一次次挑燈共計,只為把命運掌握在手;

春風春雨可作證,你若不能脫貧,我們堅決不走;

誰說深山無遠親,家貧沒朋友;

生產經營常過問,家長里短掛心頭;

醫教住行有保障,吃穿兩不愁;

拔掉窮根!!!拔掉窮根!!!

扶貧幹部就是那溫情的堅守!!!

這首《溫情的堅守》是今年春節,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機關文藝匯演,我們扶貧工作隊選送的節目,讓我寫一些關於張華的事跡,也不知道從何寫起,但此時我腦海里又響起了這首歌,這也許就是對張華同志奉獻扶貧一線的最真實的寫照。

我跟張華的初識,是那個讓我們扶貧工作隊員都難忘的日子,2018年3月19日。那一天,我們大家都滿懷著激情,奔赴新的戰場——脫貧攻堅。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派出五名同志,作為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隊到靖西接替老工作隊。組織安排我作為隊長,張華和另外兩位同志分別派駐政法委聯繫的三個村任第一書記,還有一位駐村的工作隊員。盤點我這隻隊伍的構成,我們信心滿滿,因為我們中有三位同志來自解放軍,兩位是從警營中走出來,我們都是戰士,肩負消除貧困的使命,憧憬著即將見證2020年全面脫貧的偉大歷史時刻,我們充滿了信心。

一到靖西,我們就感受到了「戰場」的氣氛,老隊員熱情洋溢地迎接我們,在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政治部領導的主持下,新老工作隊員在一起開了一個座談會。之前我並不認識張華,只知道他是去年底從部隊轉業到政法委的,當時我派駐在外工作,所以對他並不熟悉,但得知他是主動請纓,要投身到扶貧工作一線,心裡由衷地對他產生了敬佩。座談會上他信念堅定的表態發言,讓我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種軍人特有的氣質和頑強的意志。

座談會後的當天,駐村的隊員就立即奔赴到了三個村開展駐村工作,張華工作的安寧鄉考慮到駐村條件較差,鄉政府給張華同志安排了宿舍,我作為隊長也對隊員的生活表示了關心:「你就住這裡吧,把生活照顧好了,才有精力去為人民服務嘛!」但是張華在鄉政府宿舍住了幾天後,還是毅然決然地背起行囊住到了村裡,他說這裡更方便開展工作,這裡更能拉近他跟貧困群眾的距離,要體會到群眾貧和苦,才能找到幫助他們脫貧的對策。就這樣,他跟村民們同勞作,同吃飯,真真正正地把自己當成了湯亮村的一員。

剛剛進入脫貧攻堅戰場,我們和張華都是新兵,在老隊員的帶領下,我跟張華一起走遍了湯亮村每一個角落。今年初,我們幾個工作隊員在一起翻看剛開展駐村工作時的照片,還笑著說,就張華最有派頭,西褲白襯衫,皮鞋錚亮,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再看看現在一個個成了皮膚黝黑的莊稼漢,我們相視而笑,想著我們為在這片熱土付出的汗水,我們很欣慰。我時常翻看這張拍攝於4月2日的五人合照,這是我們五個人在一起的最後一張合影,照片中的我們笑容如此純真,流露著從新兵成長為老兵的自信,充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見證靖西脫貧摘帽偉大時刻的期待。然而,他沒有等到這一刻,就早早地離我們而去了……

張華 (右一)

6月3日下午,我在微信里跟張華溝通著如何開展百香果種植,進一步夯實湯亮村的產業基礎,鞏固脫貧成效等工作。他還給我報了五月份的工作小結和6月工作計劃,沒想到這竟然成了我們最後的工作交流……傍晚6點多,一個個急促的電話向我反映張華同志身體不適的情況,隨後他被送到了靖西市人民醫院,靖西市委主要領導也趕到了醫院指導搶救工作,在初步診斷為腦出血後,經自治區領導與廣西醫科大附屬醫院溝通和家屬同意,在靖西市委主要領導的大力協調下,我們連夜驅車將張華送進了廣西醫科大學的重症監護室。看著張華躺在病床上的身軀,看著醫生指著我也看不懂的腦部CT片,看著家屬們嚎哭悲痛的身影,我感到無能為力……只能期待著奇蹟的出現,每一個有呼吸復甦跡象的消息都讓我們期待……

自治區領導多次到病床前看望張華同志,並指示要組織全區最權威的專家對張華的病情進行會診,盡最大可能挽救這位優秀第一書記的生命。然而,天妒英才,在經歷了幾天的搶救後,張華最終沒能再醒過來,家屬根據張華生前的意願,捐獻了他的心臟器官,我想,現在這顆頑強不屈的心臟一定是跳動在一位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身體里。送別那天,天空陰沉,走出悼念廳,天空突降瓢潑大雨,蒼天在為一個早逝的生命慟哭。

張華同志走了,給我留下了太多的惆悵。在我跟他短暫接觸的日子裡,441個日日夜夜,他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田間地頭或農戶家裡,經常放棄節假日,像陀螺一樣地忘我工作。就這樣,他總是做得多,說得少,甚至一些領導對他印象都不深刻,但是群眾記得他,在他被送往靖西市人民醫院急救後,聽到消息的10多位村民拿著雞蛋等補品坐車40多公里趕到醫院探望。作為一名扶貧幹部,他的工作沒有他在部隊參加過抗洪搶險那樣的驚天動地的壯舉,全是瑣碎具體的工作,醫保報銷、小孩讀書、危房加固、鄰里關係、共商脫貧之策,直到倒下的前一刻,還在核查落實村裡「雨露計劃」的名單。正是這些一件件不起眼的瑣碎工作,使張華與鄉親們結下了似親似友的情感。誰說深山無遠親,家貧沒朋友,受過張華同志幫助過的孩子和農戶再提起張華時,無不淚流滿面。正是他這樣殫精竭慮,一心撲在村裡的脫貧和產業發展之上,2018年底,湯亮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永遠地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鐵漢也有柔情,張華同志犧牲後,我們為張華的妻子找到他生前給妻子的最後一份禮物。那是一隻從網上購買的口紅,細心的張華發現妻子的口紅快用完了就到網上給她買了一支,但是再也不能親手將這支口紅交到妻子手中。

從他妻子的朋友圈里,我了解到他們在事業上相互支持,生活中相濡以沫。妻子帶著她的朋友和一些社會愛心人士去湯亮小學給孩子們送書包,張華幫助妻子指導舞蹈班學生握搶等舞蹈動作。今年六一節,他陪著兒子參加學校親子活動,跟妻兒共進晚餐,那也成了他們的最後一頓晚餐……

2017年底,張華到自治區黨委政法委上班的第一天,天還沒亮就早早起來了,他穿上妻子給他買的襯衣西褲皮鞋,收拾得整整齊齊開始新的工作,當他得知衣裝的價格後,對妻子說:「可能這一身是我這輩子最貴的衣服,咱們以後能不能不那麼破費,能穿就行,有能力我們可以資助更困難的人」。2017年12月,在廣西電視台演播廳「第一書記」欄目錄製現場,他邊觀看邊跟妻子發信息,說有機會一定要去幫助更多有困難的群眾……看到他妻子在朋友圈里回顧的這些,我被深深地觸動了,張華是一名好戰士、好乾部,更是一名好丈夫,妻子也無愧一名好軍嫂。而且他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初心要去扶危濟困,也無怪乎他如此堅定地選擇「扶貧戰場」,但這次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他短暫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戰場」上度過,褪下戎裝穿上了膠鞋,放下鋼槍拿起了鋤頭,他在不同的戰場,激情燃燒著他不變的軍魂。從人民子弟兵到扶貧幹部,從軍營走向山村,他用盡了一生守衛著祖國邊疆的安寧,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幸福。

|作者:劉世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iPJHG4BMH2_cNUgUq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