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公辦幼兒園的課程就很「古板」?

2020-09-25   幼兒園裡無小事

原標題:誰說公辦幼兒園的課程就很「古板」?

曾經,朋友問我一個問題: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每日回家身上是乾乾淨淨的,還是髒兮兮的?

園助本能反應——自然是乾淨的,後又細想,「乾淨」和「髒」背後,孩子所身處的場景,似乎又有點猶豫。看起來的乾淨,或許,是探索欲的阻斷、好奇心的扼殺、感知力的封鎖.......

在幼兒時期,我們的認知絕大部分是隱性的、默會的、難以言說的,它可能無法用圖像、言語、文字被清晰表達,但不等於不存在,它在實踐中生成,並生根於潛意識深處,從而影響我們的一生。所以,趁現在,多帶著孩子去體驗,去經歷,別以太小了,記不住,看不懂為「藉口」。

陳鶴琴先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夏去秋來,季節更迭之中,幼兒園裡又有了新的故事,關於秋天,關於果實,關於生命。

01

稻田裡的幼兒園

秋日裡金黃

桃樹、李樹、杏樹、石榴樹;西紅柿、黃瓜、豆角、蘿蔔、辣椒、白菜......幾乎每一所幼兒園都有種植園或植物角甚至是自己的農場、森林,這裡就是孩子們的自然課堂。

然而,龍泉驛區西河鎮第二幼兒園(一所因地制宜,以自然教學為特色的公辦幼兒園)卻在菜地里開闢了一塊水稻田。

龍泉驛區西河鎮第二幼兒園

夏日,孩子們在這裡觀察水稻生長,測量水稻高度,看著秧苗一點點長大、長高;秋日,黃澄澄的水稻田變成了豐收的課堂。

龍泉驛區西河鎮第二幼兒園

龍泉驛區西河鎮第二幼兒園

孩子們穿著雨靴、雨衣,帶著鐮刀、剪刀、鋸子,甚至用徒手拔的方法進行收割稻穀。園所保安叔叔還特意找來了最原始的谷桶,這個四四方方,略顯笨拙的大傢伙,你可曾熟悉?這樣的場景是否讓你想起了美好的童年時光。

龍泉驛區西河鎮第二幼兒園

龍泉驛區西河鎮第二幼兒園

從收割、拍打、篩選、晾曬、脫殼,到把稻穗變成一粒粒的大米,整個過程比讓孩子背誦多少遍《憫農》,說多少句「珍惜每一粒糧食」更有意義。

02

落花生

探尋秋天的味道

在自然環境中,照顧動植物的過程會讓孩子們理解「照顧」,懂得「生命」與「責任」。在溫江溪水幼兒園的植物園裡,孩子們正在老師的帶動下採摘花生。

「哇,好多花生」、「花生上有泥土」「看,我拔起來啦」.......孩子們興奮的高舉著「勝利的果實」,然後,一顆顆摘下,除去花生表皮黑黑的泥土,露出白白胖胖的果實。「吃起來,甜甜的」,說著孩子們哈哈哈大笑。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植的意義就是讓孩子懂得——動植物的生長,並非一朝一夕。當我們把一粒種子埋入土地,經歷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的漫長過程,需要等待,更需要辛勤的付出。

03

行走課堂

尋找秋天的種子

天氣漸涼,深受小大朋友喜愛的瑞吉歐·蝸牛漫步森林園特色活動——行走課堂發生在九月的秋雨後。被譽為行走中的植物百科全書自然風老師,如往常一樣帶著孩子們走入了「秋日森林」。

為什麼樹葉上有水珠、為什麼楓葉會掉落、這個是毛毛蟲草嗎.......進入大自然,孩子們的好奇心一點就爆。

「鬼針草看起來像新冠病毒,會粘在衣服上;藍花楹的種子像一個杯子,天氣晴朗會飄到外面去;牛筋草好像死掉了;假楊梅可以吃;看起來像毛毛蟲的植物叫狼尾草......」這些連很多成人都搞不懂的植物,此刻卻是孩子們最好的探索對象。

行走的過程,孩子們用眼睛去發現,楓葉是紅色的;用小腦袋去思考,種子怎麼遷移;用身體去感知,天氣好像比之前冷了......此刻,大自然是教室,也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寫在最後

每一個孩子就如同一顆種子,只有經歷過春夏秋冬洗禮,才能真正開花、結果。心向自然,多一些「髒」小孩,多一份童年歡樂。

長假正在向我們走來,如果你準備帶著孩子回老家、回鄉下,何不安排一次稻田裡奔跑,菜地里挖花生,荷塘里抓魚,大山里發現.......跨越空間的距離,讓幾代人的童年同頻播放,或許是最幸福的國慶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