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之有道,妄自貪痴可休矣——關於拒絕捕食野生動物的倡議書
南雅中學K1706李欣宜
尊敬的各位朋友:
春節將至,「武漢肺炎病例」在引起擔憂的同時,也勾起我們對十七年前SARS浩劫的慘痛記憶。病情出現時,它們有相似的開頭:一個病人出現,一系列人傳染,由一至百呈「井噴式」增長;回顧病源時,更有相似的起因:國家衛健委指出,病毒是從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所有人都在關注開始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我們也應注意到疾病的由來,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從源頭上遏制病毒。
縱觀近幾十年新型傳染病的發源,愛滋病毒來自於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來自於恆河猴,伊波拉和H1N9禽流感這些更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動物有關。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與隨後十餘名病人都來自野生動物市場,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廚師……這些事實無一不告訴我們:捕食「野味」是病毒傳播關鍵的一環。「SARS的源頭是蝙蝠不假,但是它發展的舞台是廣東野生動物市場和酒樓、餐館。如果沒有我們濫用果子狸,食用果子狸,那麼病毒從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發生,當年的SARS就不會爆發。」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員石正麗在「一席」演講中說。
因此,在屢次發生的血的教訓面前,每個人都應該拒絕追求「野味」。從前我們呼籲保護野生動物,只是關注它的生態意義,還是有一些人不以為意,我行我素;如今這些傳染病提醒我們,拒絕捕食野生動物,不僅關乎生態,更關乎公共安全。由人的貪念、痴昧引起的後果來之迅速,更是來勢洶洶。在此,我發出如下倡議:
第一,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不抱獵奇心理。
國人對「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傳統以及中醫藥文化影響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擲千金的珍稀野生肉類當做身份地位的象徵。然而,這樣的「排面」建立在一條條原本在自然中靈動的生命和一個個潛在的病毒威脅之上,真的值得追求嗎?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明確捕食野生動物的危害,不抱僥倖心理。
在記者臥底的一個「野味群」,有人提及最近的武漢疫情,一群友回復「該吃吃該喝喝,沒那麼容易來我頭上」。總有人不相信野生動物會傳播疾病,或者說是不相信傳播病毒的野生動物就是自己接觸的這隻,抱著僥倖心理。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旦發生大規模疫情,經濟損失動輒數千億,生命的代價更是無法衡量。
第三,心懷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不抱自大心理。
化用一句莎翁名言,同一的太陽照著人類,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種生物。天行有常,萬物都在其該在的位置,維持天地的周轉。一些病毒寄生宿主,千百年來動物共同進化出了特殊抗體,而新鮮宿主人類卻對它們毫無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類自高自大,把自己當做主宰而任由慾望膨脹,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狸擺上餐桌,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聖雄甘地曾說,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慾望,每一次無節制的索取,大自然都會要求償還。也許這一次「武漢肺炎」的戰爭,我們也會像打敗「非典」一樣打敗它,但這場戰爭建立在惶惶人心和無數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輸贏來論。我們不要等到出現超級病毒再後悔貪婪,不要等到付出慘痛代價再後悔愚昧。
一名中學生
2019年01月23日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學高分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