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建議:國家應該取消對超生的處罰政策。她認為現在國內的生育率較低,如果還要限制生育,會讓人們錯誤地認為生育率還不夠低,這顯然不符合現在的人口形勢。
據統計,2019年人口出生量比2018年還少了58萬。一邊是鼓勵生育,一邊卻是人口增長放緩的事實,深究背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90、95後年輕人對生娃這件事自動屏蔽,70、80後的中青年倒是為二胎暗暗發力。
丁醫生是市裡婦幼保健院的婦產科醫生,從業已經有二十餘年。自從二胎政策開放後,明顯感覺到40多歲來生二胎的女性越來越多,而適育年齡的女性來做產檢卻越來越少。
就連隔壁生育科的張主任也覺得,不少中年夫妻家裡孩子都半大了,還來醫院求好孕,每天都忙不過來。
每天面對高齡二胎媽媽,丁醫生壓力倍大。不要看她們有頭胎的經驗,但高齡懷孕問題多多,生產風險高,對產檢工作可是一點不敢馬虎。
生娃要趁早也是不無道理,年輕人體質好,恢復快,關鍵是優生率高。丁醫生勸告家裡婚後的小年輕生娃得抓緊,但意外的是,她們的態度卻比較佛系。要麼嫌孩子麻煩,要麼從來沒動過要有孩子的念頭。
不同年代的人對生娃這件事反應不一,這還跟個人成長背景有關。
90後和95後的年輕人多為獨生子女,更看重內心感受,一旦養娃就要做出各種妥協讓步,覺得自己還沒玩夠,就先將生娃的事作罷。
反觀70後和80後這一代人,自小接受傳統教育觀念, 家裡人丁興旺是實力彰顯的一種。如果取消處罰政策,在能力允許情況下,他們自然是能生則生。
可以預見,一旦採納了取消超生罰款政策的建議,想必也只有70後和80後的群體,像當年二胎政策開放後一樣,積極響應,而真正的生娃主力軍——90後和95後仍然甘願退居二線,對於他們來說,自己過得好比生孩子更重要!
生娃這件事,少了90後和95後的參與,即使是取消超生罰款,全面鼓勵生育,它積極的一面也被削減。
而且取消超生罰款政策一些弊端也是顯而易見,選擇多生的人,都集中在特別有錢的家庭或比較困難的家庭,對人口結構和社會資源分配都會造成影響。
當下的婚育青年主要集中在90後和95後,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在城市中從事專業性的工作,鼓勵他們生育才是人口質量的保證。
所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是關鍵!
1. 減輕教育成本,保障教育的公平性
大部分90後和95後的青年恐育的原因,來自高額的教育成本,「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是每個家長的共同心愿。
想獲取更優質的教育,學區房,擇校費,代培費等這些都成為標配。一線城市的學區房動輒上千萬,占據了家庭大部分的財產,對於事業剛起步的青年人,壓力十分大,為了孩子買一套學區房,光首付就要東借西湊。
教育上設置各種「門檻」,使得整個社會都陷入了育兒的焦慮中,實力不允許的年輕人,只好主動放棄二胎甚至不生,這群年輕人在社會中占據的比例還不少。
關於這一點,政府幫助當下年輕人減輕教育成本,則先要保證教育資源的公平性。比如在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入學更應該是遵循就近和隨機分配的原則,而不是所謂的學區房,把人設成三六九等,加深社會焦慮。
2. 幫助職場媽媽,讓她們覺得育兒是一件美好的事
社會對婚育女性的不友好,也勸退了不少想當媽的人。職場上對職業媽媽充滿了敵意,有不少媽媽重返職場後,工作被邊緣化,專業能力被懷疑,收入直線下降。
對於一些事業心重的女性,生娃很沒有安全感,如果生娃後交由老人照顧拼搏事業,又被嘲諷不顧家。
一直以來給女性貼的標籤太多:賺錢、顧家、照顧孩子,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和犧牲。現在年輕的女性已經不比過去,她們更看重自我增值和成長。如果育兒的擔子全壓在她們身上,只會讓她們主動退出育兒大軍。
在育兒路上,家庭和社會多給女性一份理解和幫助會好很多。像國外便有一些社區大學幫助媽媽們重返職場,一些半公立的托育機構也解決了孩子的保育問題,方便職場媽媽接送。
只要在完成工作的原則上,媽媽們在辦公方面可以靈活彈性一些,不一定非要朝九晚五坐班。企業單位給予爸爸們法定假期方便照顧孩子,鼓勵爸爸們參與育兒工作中,也是減輕媽媽們的擔子。
結語:
年輕人的生育觀越來越克制和謹慎,二胎開放時代不見得全民參與,即使取消超生罰款政策,他們也不一見得緊隨大流。
我們認為,從真正的痛點上解決問題比較實際,全面提升人口數量是否真的靠全面開放生育權?你是如何看待,歡迎發表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