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飯圈毀了全紅嬋

2023-12-05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別讓飯圈毀了全紅嬋

本文授權轉載自「南風窗」

原標題 | 別讓飯圈毀了全紅嬋

作者| 南風窗記者 邢初

2023年11月22日晚,全國跳水錦標賽暨巴黎奧運會、多哈世錦賽選拔賽的女子10米台決賽中,全紅嬋以9分之差居陳芋汐之後,獲得亞軍。

比賽結果宣布當場,一位疑似全紅嬋粉絲的觀眾認為裁判不公,「故意壓全紅嬋的分」,該粉絲情緒激動,在看台上大吼大叫,「就要說,就要說,我就要說,207C、407C給全紅嬋分打低了。」安保極力勸阻無果,弄得台下的全紅嬋十分尷尬,忍不住對粉絲嘆氣:「你別講話了吧」。

這大概是小姑娘第一次感受到「成為偶像」帶來的困擾——因諸種以愛之名的維護、干涉和「挺身而出」,令人哭笑不得,難以自處。

11月28日,國家體育總局官網發布了題為《堅決抵制「飯圈」亂象,聚力聚焦事業大局》:「中國奧委會曾專門發布聲明,號召社會各界尊重運動員個人權益,理性追星,避免不當言行,堅決杜絕『飯圈』亂象向體育領域蔓延。

此前,桌球運動員王楚欽,在機場被跟拍後怒懟「粉絲」,且事後表態呼籲抵制「代拍」和長時間跟拍等行為。中國女籃球員楊舒予也曾明確表示:「不要接機,不喜歡,球場見,謝謝。」

在被「飯圈」文化包裹的娛樂圈,全紅嬋、王楚欽們面臨的境況早已見怪不怪,早已既成生態。

過去一段時間,因為工作關係,我接觸到一些身處飯圈內部的粉絲群體。「圈」的概念其實很具象化,很明確,活躍的粉絲互相熟悉,有固定的線上群,分別扮演著反黑、控評、打投,以及資訊和線下活動等等不同領域的功能。

《所以我和黑粉結婚了》劇照

粉絲之間最大的共同話題,除了一起讚揚自家偶像,還有一起貶低「對家」——與自家偶像站在對立面的競爭對手。

出於以愛之名的某種集體正義感,他們替偶像怒懟資本、工作室、觀眾,還有其他同行……絕對擁護是保障圈內凝聚力的重要條件。而血雨腥風的大戰里,鮮見偶像本人的身影,甚至與偶像本人無關。

這樣的邏輯,早已不是娛樂圈專屬了,如今正將一切領域囊括在內:網紅、電競、體育、遊戲、數碼公司,乃至動漫作品等等。

01

誰決定全紅嬋?

這位年齡最小的奧運冠軍,被流量青睞成為體育明星,更多是一種被動狀態。

她不像吳艷妮和王楚欽,都在各自惹來爭議的事件里具有某種主動性和自覺性,她也未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明確的公共表達。

剛躋身公眾視野兩年的小姑娘全紅嬋,始終維持著一個單純、懵懂的未成年女孩形象。

全紅嬋最初在公共視野露面,是2021年8月的東京奧運會上,這個年僅14歲的中國廣東小姑娘,憑藉466.2的總分獲得金牌,打破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中國隊紀錄。

東京奧運會上的全紅嬋

「冠軍」「打破紀錄」「中國代表團史上最年輕選手」,幾個關鍵詞立刻讓全世界看見她,也讓全紅嬋註定成為公眾與媒體的討論焦點。

全紅嬋掀起的「水花」在賽場內消失,在場外卻激宕洶湧起來。奪冠當時,就有不少體壇名將、名人明星在社交平台上祝賀全紅嬋。

賽場之外,全紅嬋表現出來的種種形象舉止,又實在符合一個14歲孩子的模樣。

她不大會應對媒體套路,但面對採訪句句坦誠又樸實。她坦言家裡不富裕,自稱希望通過參加比賽賺錢給媽媽治病。自己從來沒去過遊樂園和動物園,放假只能待在家裡。但她也想「玩遊戲,抓娃娃」。從小夢想著開小賣部,想擁有吃不完的零食。

對著鏡頭比「耶」的全紅嬋

面對一些稍微複雜點的問題,全紅嬋也會遲鈍,茫然。這股懵懂的、不曾被名利場污染的少年氣息,反而攫獲了大量網友的愛憐之心,立刻圈粉無數。

天才少女身後的貧寒身世,隨即被關注。光鮮外表下的辛酸與苦楚,構成了流量青睞的矛盾性和衝突性。

全紅嬋毫無意外地「爆」了。她的家鄉成為打卡景點;全國各地的粉絲趕來參加全紅嬋的比賽,就像參加一場演唱會。場外,粉絲懸掛了全紅嬋的個人橫幅,還製作了精美的海報與應援物資。

全紅嬋與同為世界級頂尖選手的陳芋汐,並稱為中國跳水隊「雙子星」,兩人不僅作為雙人十米台搭檔屢次聯手拿下桂冠,在粉絲眼中,她們同時也互為競爭對手,各自頭頂奧運會冠軍和世界錦標賽冠軍的頭銜。

選手在台上的較量,也成為粉絲維護的發力點,這符合飯圈文化里對「我擔」(自家偶像)的無條件偏袒與維護。

粉絲親切地稱全紅嬋為「嬋寶」,大概因為其年齡尚小,不少喜歡全紅嬋的網友,都對她持以某種母親般的寵愛和關懷。粉絲未必需要是體育迷,哪怕不熟悉跳水運動的人,也可以情感立場鮮明地偏愛一個樸實、刻苦而純真的冠軍小女孩。

前幾個月,全紅嬋代言某服裝品牌,又惹來粉絲不滿「衣服太醜」的聲討,強烈要求將全紅嬋的代言撤下來,「不要這樣對待妹妹」。

02

為你,與世界為敵

全紅嬋遇到的質疑吶喊,在以演員明星為主的娛樂圈早已盛行多年。

粉絲們將自己定位於緊緊貼著偶像後背的托手,高度甚至過度關注偶像的事業,替偶像操心甚至試圖規管一切,將與自家偶像存在競爭的其他演員視為勁敵,替偶像研判局勢,規劃事業,隨時處於備戰狀態,警惕外界可能的危險。

就像叢林世界裡護犢的雌虎。

「這個圈子就是這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一名追星十餘年的粉絲試圖向我這個「圈外人」解釋同年齡段不同演員之間的競爭之激烈。

《所以我和黑粉結婚了》劇照

她是一名實力派男演員的粉絲,連帶著把與偶像同齡、人氣相差不大的其他演員,幾乎都批評了個遍,從長相到演技,從人品到素質。

盯緊偶像事業上的細枝末節,敦促偶像專心發展事業,這樣的粉絲在圈內自稱「事業粉」,對「對家」不是批評演技,就是批評長相、人品。總之,沒有一個同行配得上與他們偶像競爭同一份資源,比如一個角色,或者一份獎項。

他們動輒懷疑劇組和平台欺負自己的偶像,偶像參加什麼、不參加什麼,也頗有微詞,操碎了心。

像極了東亞家庭的傳統父母。

在這樣的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是不具備獨立理性意識的嬰兒。但他們自己,其實也置身於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巨嬰思維里。

《寵愛》劇照

在飯圈內部,彼此之間的聯結,既不靠實質性的利益關係,也不能靠現實生活中的獨立感情,而是靠對偶像一致的「愛」,因此,每個人愛的程度、形式唯有統一且絕對,才可能最大程度加強凝聚力。

2020年的「肖戰事件」會演變為一場掀動娛樂圈的血雨腥風,因為它實實在在具象化地展示了兩種粘黏依附性:飯圈對偶像無所不包的控制與侵入,以及偶像對粉絲在輿論層被動的依附性。

在粉絲話語權更大的選秀愛豆界,類似邏輯曾經屢試不爽:粉絲的活躍度,幾乎直接決定了偶像能否出道、能否成名、能否獲得資源。這是偶像工業領域本身就需要的龐大粉絲資本。

但這種聯結關係的適用範圍十分有限,延展到職業偶像之外的群體,受制於行業性質、專業與其他商業利益關係,便難免「水土不服」。

03

飯圈入侵

體育界「飯圈化」,其實開始已久。

勒布朗、科比等人的粉絲互撕常年占領籃球圈,梅西與C羅粉絲的鬥爭也是足球圈一大盛況。

與演員、歌手相比,體育是一個離日常生活更遠,離競爭更近的圈子。飯圈的入侵,粉絲的狂熱偏愛,便極其容易攪亂體育精神里的客觀嚴謹,稀釋建立在包容、克制與合作之上的競爭純度。

也是在今年,跨欄運動員吳艷妮在亞運會上搶跑犯規後,立刻遭到了無休止的網暴。網友編造詆毀侮辱吳艷妮的歌曲,用AI軟體生成吳艷妮的黑照,甚至攻擊她已經去世的外公……陣仗之猛烈,兇狠,簡直完全搬用了娛樂圈那一套。

令人捏一把汗,這股兇猛至極的情緒究竟源自何處?違規者自有規則處罰,何至於對一個犯規者恨之入骨?

「人格化」是飯圈化的重要體現。這裡大致包含兩個維度:其一,是「過度人格化」,即在專業之外,對崇拜對象的個人生活、隱私都呈擴大化關注。前幾年,有娛樂明星在網上高價售賣自己用過的物品,粉絲也如獲至寶一搶而空。

其二是「去人格化」。除了粉絲自願讓渡自己獨立思考的個體人格,還有對自己偶像之外所有人的去人化看待,將他們視為對生態造成威脅的他物,而非具有人性和感情的真實的人。更遑論粉絲眼中互為仇敵的兩個「偶像」,私交可能比他們想像中要好。

吳艷妮和全紅嬋的「被飯圈」,都是一種被動行為,看似是一個被「維護」,另一個被「討伐」,其實本質都是被「去人格化」,都是以公義與愛為名,被迫客體化。

不過,也有一些體育明星的飯圈化,是一種主動行為。

湖南00後長跑運動員女孩夏思凝,由於出色的外表被稱為「田徑女神」,先是在社交平台上以「高顏值」出圈,高清攝像頭拍攝的單人靚照在網上流傳,基於視覺衝擊的流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夏思凝/@夏思凝Hurdle

跟著,夏思凝為追隨劉翔拒絕清北邀約等「事跡」被傳播,沒多久,她就接到了與某汽車品牌的代言商務。

流量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從接受理論看,粉絲往往是最積極的讀者/觀眾及消費者。一件產品投入市場後,反饋和口碑往往不能被預測和保證,但有粉絲基礎,就有了銷量保障,穩賺不賠。

一些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票房與豆瓣評分形成極其鮮明的高低對比,正是這種經濟邏輯的的產物。

實際上,不僅在體育界,現如今,乎任何行業、任何個體,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可能「飯圈化」。

從學者到教授,從吉祥物到二次元,不少歷史人物都在百度貼吧、B站等地擁有自己的粉絲陣營。點個外賣都要邀請你加入粉絲群,連清華賣鴨腿的阿姨都擁有獨屬於自己的流量群體。

二次元大概是受飯圈影響最早的領域之一。快三十歲的《名偵探柯南》,不同角色的「CP」戰爭打得如火如荼,如今更成為這個逐漸爛尾的動漫不可多得的話題。CP之戰,甚至被官方巧妙化用,來為劇場版電影做宣傳。

2023年上映的《名偵探柯南:黑鐵的魚影》海報之一

2023年,日本漫畫《咒術回戰》的官方統計投票結果被中國粉絲曝出,男主角的國內粉絲集資了幾十萬,刷了六千多票。其他角色也存在疑似集資拉票現象,對投票結果的爭執愈演愈烈。

甚至連官方推出的徽章周邊,也因實物照片中某角色圖像被擺放在邊緣位置,而遭到粉絲質疑官方「夾帶私貨」,繼而展開對其工作人員的謾罵。

遊戲廠商更是如此。不同廠商和遊戲之間,粉絲和黑粉反覆征討,甚至上升到開盒網暴的程度。上個月,四川警方通報了一個開盒案,便是一個對直播某個遊戲的主播和玩家進行開盒網暴的團伙。當然,在一款遊戲內部,不同遊戲角色間,也有「唯粉」和黑粉的亂斗。

手機品牌也未能倖免,或者說有幸「學到」。蘋果、華為、小米等不同數碼廠商,早已形成自家壁壘鮮明的粉絲陣營,每次新品發布都是一次粉絲加固,且往往伴隨著各自圈層的比拼,甚至是互相攻擊。

嚴格地說,自從2021年開始幾次打擊飯圈亂象的「清朗」行動發起以來,線上線下的大規模飯圈活動已經不大看得見了,集結成派的圍攻、拉踩等等也有所收斂。但飯圈化的核心邏輯,仍在各界繁殖和運行。

《腦殘粉》劇照

藉流量而生的飯圈,的確可以最高效率、最大程度凝結人氣,推高數據,擴大流量價值。但與此同時,粉絲崇拜激發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也在改寫著商業社會的競爭規則,人格化意味著過度代入人的感情,粉絲的崇拜則成為一種偏愛,就像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愛護和偏袒往往難捨難分。

而那些「沒媽的孩子」——不被流量選擇和青睞的產品與人,就不得不退居邊緣,被迫另尋方法自救。

兩年前靠一張照片走紅的丁真,原本連普通話也說不好——這似乎代表著他對世界的暫時失語,對突如其來湧向自己的流量的失語。而這種失語在短期內是為市場所需要的,為粉絲所青睞的。

尤其是那幾年,看慣了失德藝人們在金字塔頂峰狂魔亂舞,人們亟需一些高純度的、乖順甚至是木訥的形象,來洗滌一下大家疲憊的心。

但時至如今,丁真的紅利期已經趨淡,當他開始參加各種綜藝,開始發言和代言,一些反感和塌房的噓聲,也開始在公眾輿論界遊走。

參加活動的丁真/@理塘丁真

而從始至終,全紅嬋本人都不曾公開做過任何表態,她也不被期待作出表態。她繼續保持懵懂與單純,這樣的她,大概是人們希望一以貫之的某種白紙狀態。

但終有一天,她也許會逐漸擁有一套應對這個世界的獨立成熟的方式,會對世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也許個性鮮明,也許並不符合部分粉絲的期待和要求。

尚未成年的全紅嬋,還是讓她專注於運動場上,少一些場外紛爭的干擾,對喜愛與被喜愛者而言,都更自由,也更寬容。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END-

編輯 | 阿樹

排版 | 菲菲

關注它,能讓你聽到更多真話,

多一分對世界的理解。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飯圈無處不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8f227223502e024b9ffd7ed48ce9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