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老奶奶轉款1000萬嚇到工作人員,報警卻被老人身份嚇一跳

2023-06-29     胡月芳

原標題:2018年,老奶奶轉款1000萬嚇到工作人員,報警卻被老人身份嚇一跳

2018年9月,湖北武漢市某處銀行大廳,此時門口忽然來了五個人,三名成年男性,剩下的兩人看起來則像一對夫婦。

只不過這對夫婦的年紀已經非常大了,頭髮也都全白了,於是工作人員便上前詢問老人,來這裡是有什麼需要嗎?

老人則回答,自己想給黑龍江的某個帳號匯一筆錢,先轉三百萬,等過幾天再轉七百萬過去。

一千萬!工作人員在聽到這番話後心裡頓時一驚,看著眼前年邁的老者以及跟在背後的三名成年男性。

馬上,工作人員的腦海里就浮現出一些不好的念頭,老人家該不是會騙了吧?

於是工作人員一邊以數目巨大需要審批為由,將一行五人暫時留在銀行內,另一邊則立刻彙報給了上級領導,而上級領導在聽聞後,當即決定報警!向警方求助。

很快接到報案的民警便趕到了銀行,那麼這對老夫婦是不是如銀行工作人員所猜測的那樣,被人給騙了呢?

如果不是,那他們又為什麼要給一個陌生的帳號匯款一千萬元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件事全部過程,看看此事背後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電信詐騙,銀行轉帳,這些我們也時常會在新聞上看到,而這些詐騙手段大多都是針對老年人的。

所以當武漢的這家支行,工作人員在聽說了一對老夫妻要給異地帳號匯款一千萬以後,心裡的警惕立刻就提到了最高。

那還是在2018年9月的某天,在武漢市的某處銀行支行內,工作人員突然看見,銀行門口出現了五個人。

其中三人全都是正值壯年的成年男子,而剩下的兩人看起來則像是一對夫婦,只不過這對夫婦的年紀已經非常大了,頭髮全都花白,走路也都顫顫巍巍的。

在看見五人後,便有工作人員上前詢問其中的一個成年男子,來銀行是需要辦理什麼業務嗎?

可是讓工作人員沒想到的是,做出應答的卻並不是這個男人,更不是其他兩名男性,而是那位老婦人開口回答!

「我來這裡是想匯一筆錢款到一個帳戶去。」老婦人這樣說道,聽見竟然是一旁的老人回答,工作人員心裡當時就留了一個心眼,畢竟他們見過太多老人被騙的案例。

所以工作人員一邊回話,一邊悄悄地詢問道,您是想給誰匯款啊?老婦人對此則只是敷衍道,老家的一個人。

那您想打多少錢過去呢?工作人員繼續問道,而老婦人則當即回道,三百萬,這次先給三百萬,等下一次再轉七百萬過去。

三百萬加七百萬,那不就是一千萬嗎!這筆巨款對於多數國人而言,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賺到吧?

所以在聽見老婦人說自己要匯款一千萬,尤其是給一個異地帳號匯款後,工作人員心裡的警惕性頓時提到最高!

老人家會不會被人騙了?工作人員當即在心裡這樣猜測著,於是便一邊以匯款數目龐大,需要向上級領導審批為由,暫時先將這對老夫妻以及跟隨而來的三名男子給留在銀行大廳中。

另一邊則直接將此事彙報給了上級領導,對此上級則立即指示,報警向警方尋求幫助,嚴防老人被騙!

很快當地警方便接到了來自銀行的報警電話,民警在聽到此事後也立刻出發,趕至銀行。

一直等到民警趕到銀行大廳將三名男子控制的時候,那對老夫婦依舊沒有察覺到銀行的行動。

所以當看見有民警出現並控制了現場後,老人家也一臉納悶地詢問,這是怎麼回事?自己只不過是來匯一筆錢的,怎麼就鬧得這麼大?

而此時民警則開口說明了此事的經過,再次詢問老人為什麼要給一個異地帳號匯款一千萬?是不是被這幾個人給騙了?

聽完民警的話,這對老夫妻也哭笑不得,於是當即回答道,自己沒有被騙,而這三個人也是自己叫來,陪同自己的。

老人的話也讓民警和銀行的工作人員愣住了,似乎是看見對方滿臉疑惑的樣子,於是老婦人便開口說道,原本是不打算說的,現在我還是來解釋一下吧。

一直到這裡,我們才從老婦人的口中得知了此事的前因後果,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件事背後的故事。

老婦人名叫馬旭,她的老伴也就是陪同她一起來的那位老人名叫顏學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

1933年,馬旭出生在黑龍江木蘭縣,此時東三省已經被日軍占領,馬旭的家鄉也變成了淪陷區。

在這裡,年幼的馬旭看見,日軍的鐵蹄肆意地踐踏在家鄉的土地上,還大力推廣殖民教育,逼迫馬旭去日語學校上學。

所以深受壓迫與剝削的馬旭,從那時便深刻地知道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國,何來的家?

再加上自己的母親曾經是當地戲班子的一員,經常對馬旭說起楊家將,花木蘭,岳飛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這就是使得馬旭從小便在心裡埋下立志報國的種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種子也漸漸地發芽,長大,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1947年,此時解放戰爭已經開始持續了近兩年時間,一天東北解放軍來到木蘭縣徵兵。

而年僅14歲的馬旭在聽聞解放軍徵兵的消息後,當即就跑到徵兵點報名參軍,準備去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

在前往部隊前,馬旭的母親把一枚銅錢給縫在馬旭的衣服口子裡,同時還叮囑道,「到了部隊要聽領導的話,要好好乾,注意安全。」

對此馬旭則含淚以對,在往後的歲月里,每當馬旭想念家鄉,想念母親的時候,她就會拿出這枚銅錢,仔細回憶著有關於家鄉,母親的點點滴滴。

在剛來部隊後,上級領導看馬旭一個是女孩子,年齡又小,第二個則是馬旭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便將馬旭安排到醫院內做一名護士。

從1947年進入部隊,一直到1953年,六年的時間裡,馬旭經歷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救治了無數傷病員,也立下了許多戰功。

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馬旭跟隨部隊返回國內休整,但是沒過幾年,馬旭便接到上級的要求,前往第一軍醫大學學習。

1961年,馬旭以全優的成績從第一軍醫大學畢業,隨後就被上級分配到原武漢軍區總院工作。

在這裡工作清閒,而且因為是在總部所以未來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馬旭卻主動提出要下部隊!

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在馬旭一次下部隊巡診的時候,在和身邊戰友交談的時候得知,一線野戰部隊亟需大量的野戰醫生。

聽聞這件事後,馬旭當即便決定下部隊,去第一線給一線官兵們看病治傷,所以便向上級打了一份申請回老部隊15軍45師某部,當一名野戰軍醫。

上級領導在接到馬旭的申請後也做出了批示,同意了馬旭的請求,不久後馬旭便來到了15軍。

而此時的15軍正面臨改編,這是由中央下達的指示,要求15軍改編為我軍首支空降兵部隊,而馬旭的責任便是負責跳傘訓練的後勤保障工作。

看著戰友們第一次高空跳傘,卻因為種種原因還受到傷害,馬旭當即就想到,自己都不會跳傘,那怎麼給空降兵們治療跳傘訓練帶來的傷害?

於是馬旭便立刻跑到師長面前,提出要和空降兵一起訓練,可是師長看著眼前這個,個子還不到一米六,體重只有75斤的女孩,當即就拒絕了。

因為在跳傘訓練中,身體會受到極大的傷害,馬旭的身體素質很顯然無法讓馬旭承受這種傷害。

所以師長便拒絕了馬旭,「你太瘦了,回去多吃點飯,把身體養好了再說吧。」

聽到師長拒絕了自己,馬旭心裡非常失望,可是作為一個東北女孩,心裡那股不服氣的脾氣上來了,您不同意我練,那我就偷偷練!

於是,馬旭白天跟著訓練場上的戰士們悄悄學習動作要領,晚上回家關上門在自己的小院子裡反覆練習動作。

為了儘快學會跳高台,她在自己住的院子裡挖了個小沙坑,2米多長,1米多寬,1米多深。然後用桌子椅子搭成高台,學著戰士們的樣子,反覆練習,一天最少500次。

在後來的採訪中,老人家在回憶起這段經歷則自豪地說:「因為每天堅持跳,有一段時間,兩隻腳兩條腿腫得很粗很大,不過到了最後,兩隻腳可以像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地上」。

就這樣練了半年,部隊開始檢測戰士們的訓練成果,馬旭也趁機請求參加考核。

由於前期訓練刻苦,在接下來的考核中,馬旭很出色地完成了三次跳高台動作,比大部分男兵做得還標準,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從那以後,馬旭就開始和隊友們一起訓練,可是因為空降兵跳傘的「黃金期」比較短暫,一旦懷孕生子,就得好幾年不能參加訓練。

所以馬旭在和丈夫商議後,做了絕育手術,準備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獻給國家,功夫不負有心人,1962年秋,馬旭第一次登機跳傘成功,成為了新中國首位女空降兵。

馬旭雖然成為了首位中國女空降兵,但是她卻沒忘記一個醫生的職責,她和丈夫也及時顏學庸,這位歷經戰火與歲月考驗的人,共同發明了好幾個專門為保護空降兵訓練的國家專利!

馬旭在跳傘中發現,跳傘著陸的那一刻,強大的反衝力非常容易會對戰士們的腰部以及腳踝部造成損傷。

於是她便和丈夫一起,想要研究發明一種新型的護踝,用以減少著陸時的衝擊力對人體產生的傷害。

丈夫對於馬旭的決定表示了支持,此後夫妻兩人在工作之餘,研讀了大量關於跳傘的資料和論文,又做過無數次實驗,終於成功發明出了充氣護踝。

穿上這種護踝,空降兵們在著陸的時候就像是踩在氣墊上一樣,大大減少了扭傷,同樣這份專利也在1989年獲得國家認可,被批為國家級專利。

而針對於高原跳傘時缺氧的問題,馬旭和丈夫又在一起研究,想要找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式。

在當時美國人為了解決高原缺氧,會讓空降兵攜帶一個小型氧氣筒,但是這種氧氣筒極容易被子彈擊穿,造成火災,非常危險。

而兩位老人從防彈背心上得到靈感,隨後親身實驗上百次後,終於發明了雙層供氧背心。

這種背心不但能夠解決高原供氧問題,如果落到水裡,還能當做救生背心使用,更巧妙的設計是,在背心裏面胸部的位置,還裝了一塊保護心臟的鋼片。

這真是一物三用,不得不佩服兩位老人的匠心獨具!這種背心在1996年也獲得了國家專利。

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位老人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因為老人無法生育,再加上手上還有專利,算上退休金,所以漸漸的老人積攢下一大筆資產。

在有了這些錢財後,馬旭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自己的家鄉,她想要把這些都捐給家鄉,對於妻子的決定,丈夫一如既往地表示了支持。

所以為了能夠省下更多的錢,老人家平時都是省吃儉用的,不僅拒絕了國家提供的安居房,而且吃穿用度上也非常節儉。

老人的屋子內狹窄擁擠,牆面斑駁起皮,放眼望去屋內除了書籍還是書籍,就連家具都是修修補補的。

這樣的生活自退休後就一直如此,等到了2018年,老人決定要把自己的存款一千萬元捐給家鄉,用作教育。

於是她先是聯繫了家鄉木蘭縣的教育部門,提出了自己想要捐款的事項,隨後木蘭縣在確定了以後,一邊派出工作人員前來對老人表示感謝,另一邊則給了老人一個銀行帳號。

在匯款的那天,木蘭縣的工作人員陪同老兩口來到了銀行,於是就發生了開篇提及的一幕。

在弄明白這件事的過程後,現場所有人都被兩位老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感動,隨即便向媒體宣傳了此事,2019年兩位老人榮獲「2018年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稱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265093ed303128e9af9d4f859686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