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陷入困境,為什麼中國能抗戰14年,法國39天就投降了?

2024-06-04     胡月芳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一場浩劫,全球許多國家捲入了這場戰場中,傷亡慘重財產損失巨大。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對其他國家進行瘋狂入侵,德國和義大利的主戰場在歐洲,日本的主戰場在亞洲,三個軸心國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在歐洲戰場上,德國主要的對手是英法兩國,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僅僅用39天就攻占了法國。在亞洲,日本在入侵中國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從九一八開始,足足打了14年之久。

中國和法國同樣陷入困境,被法西斯國家攻擊,在二戰中,為什麼中國能死戰日軍14年之久,而法國僅僅39天就投降了。這其中有哪些原因?下面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自身條件

中國與法國的自身條件不同,很直觀來說,中國地廣物多,法國的面積不如中國,甚至不如中國的一個大省。土地面積多的中國在戰略上擁很長的縱深,而法國的縱深太短了,無法像中國一樣,有眾多的退守之地。

就拿中國抗日戰爭來說,七七事變後,日本雖然對我國發動了全面入侵,也占領了我國許多省份,但我國因為地廣,可以暫時退守大西南,大西北地區,比如西康,四川,陝西,新疆等各大省份,這些省份有些雖然被日軍空襲過,但日軍的陸地部隊未能踏入這些省份。

法國就不一樣了,自從德國發動了對法國的戰爭後,法國可謂是一觸即潰,這裡面當然有德國先進的戰術作為基礎,但法國在一觸即潰的同時,因為國土面積的因素,是退無可退,不然也不會有敦刻爾克那樣的大逃亡事件了。

雖然我國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是遠不如法軍的,但我國國土面積大,而且西南地區山高路險,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很難發揮其正常性能,反倒是我軍通過打游擊的方式,讓日軍屢屢受挫。像東南方多個省,因為地勢平坦,有利於機械化部隊作戰,因此日軍在那裡的戰鬥力較為強悍。

眾所周知法國基本上是一個平原國家,平原地區有利於機械化部隊作戰,二戰中,德國採用了閃電戰的方式,並沒有給法國太多時間去準備,因此當德國大批飛機坦克連同裝甲車一起向法國縱深地帶攻擊的時候,法國反應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因此法軍僅僅堅持了39天就被德國打投降了。

歐洲和亞洲的戰爭的理解不同和文化不同

在許多西方國家中,軍人在一定條件下投降是沒有關係的,不會受到任何追究,但是在東方各國中,假如某個軍人投降了敵人,不管是出自什麼原因,都會被視為叛徒,賣國賊,背上一個叛國的罪名。

在東方各國中,大多數國家有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以投降敵人為恥辱。西方大多數國家在自己已經敗了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投降,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正常的選擇,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因此法軍在無法守住巴黎的情況下,選擇向德軍投降,這樣避免了更大更多的傷亡。

在戰爭理解的層面上,西方和東方還是不同的,西方各國之間有摩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戰爭也比較頻繁,但東方各國之間不太能發生戰爭,一旦發生戰爭了,則恐怕是滅國之戰,並非僅僅是征服該國。

如日本處心積慮地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那裡傳播他們的漢字,文化,思想,就是想從根本上改變那裡的人民,使他們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是他們日本扶持下的「滿洲國」人,這種遠遠比占領一片土地簽訂投降書要恐怖的多。

結語

中國和法國同樣是面對強敵入侵的情況下,法國的做法是投降,中國的做法是抵抗,兩國選擇不同的原因與兩國的自身條件和文化不同。

中國人有骨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自古就有。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三千多萬人失去了性命,他們有的被日軍屠殺,有的犧牲在戰場上,他們都不願意做亡國奴,都是有骨氣的中國人。

從抗日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國人之間雖然有派系之爭奪,歷朝歷代都有王朝更替,但一旦有外敵入侵,我們華夏民族還是能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外敵,這種同仇敵愾的思想已經深深地刻在了華夏子孫的腦海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e770057dec93645f5791b92f80bb3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