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見人少說話,遇事少摻和」,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2022-06-05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曾國藩:「見人少說話,遇事少摻和」,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現實中,責任越大的人,管的事情越多,管的事情越多,那麼他說的話也會發揮出越重要的作用,因為這就叫話語權!

你看幾乎所有的社會都是這樣,話語權,永遠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儘管古人總是教導我們「禍從口出」一定要謹言慎行少說話,但事實上,所有人都在拚命奮鬥,想要獲得一定的「話語權」,通過發出自己的聲音來實現自己的意願。

曾國藩

當然,話語權和說話的多少,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因為在生活中,那些喋喋不休說個不停的人,往往人微言輕,而真正掌握話語權的人,可能很少說話,但只要一開口,起到的就是決定性作用,或許這也算是「人狠話不多」!

那些權力很小,但卻喜歡說得多管得寬的人,往往是剛剛步入社會的愣頭青,只有當他經歷了很多之後,才會明白說得多管得多,並不是件好事!

來說一個故事,說誰呢?咱們來說曾國藩!大家知道曾國藩是出身於一個耕讀家庭,什麼叫耕讀家庭?耕讀家庭,其實就是普通的農民家庭,在農忙之餘抽空讀點兒書就叫耕讀家庭。

曾國藩

後來曾國藩考中進士當上了朝廷命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老家的親人也因此被當地人爭相巴結,因為背靠曾國藩這棵大樹,他老家的親人也相當於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比如曾國藩的父親,從前也是個說話沒人聽,老實巴交的農民,兒子當上大官以後,那就不一樣了,連當地的縣令都得恭恭敬敬地聽他這個老太爺說話,找上門來求他辦事的親戚鄰居更是絡繹不絕。

如此一來,曾國藩原本老實不善言辭的父親,也變得越來越喜歡說話,而且攬下了不少別人請託的事情。

曾國藩

曾國藩知道以後,特地寫信回來說「我家既為鄉紳,萬不可入署說公事,致為官長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願吃虧,萬不可與人構訟」。

曾國藩這封信,是囑咐他的父母,要他們在家的時候少說話少管閒事,更不要打著他的旗號替人辦事,即使自家有事,也要秉著寧可吃虧也不與人爭的原則。在曾國藩的多次勸說以後,他的家人從此恪守本分謹言慎行,在當地留下了很好的家風評價。

曾國藩有個弟弟,叫曾國潢,曾國潢沒有讀書的天賦,所以他一直留在家裡照顧老人。

曾國藩

有時候曾國藩也會有一些相關的事情,要這個弟弟往來於當地的官府。曾國潢雖然不是官場中人,但是因為哥哥曾國藩的緣故,卻很有面子。

時間一長,曾國潢也同樣犯了「話多管閒事」的毛病,後來曾國藩對他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批評,要他「見人少說話,遇事少摻和」。

實際上,曾國藩不僅對家人有這樣的要求,他自己為人處世,同樣也是秉承「見人少說話,遇事少摻和」的原則,他甚至認為「見人少說話,遇事少摻和」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曾國藩

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種處世原則更有必要,您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種「自掃門前雪」的冷漠,少說話,少管閒事,其實是留出必要的社交距離。

管好自己的嘴,做到心中有尺,說話有度,其實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鍛鍊的修行,如果你位高權重,一定要向曾國藩一樣有著高度自律的原則,如果你人微言輕,則更要謹言慎行,當你真正理解「見人少說話,遇事少摻和」這句話的意義時,才算是一個活得清醒的明白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c8e3275f9ddb326a36dcdda2e1b1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