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經濟復甦的「集結號」?中央政治局會議的N大要點

2023-07-25   人大重陽

原標題:疫後經濟復甦的「集結號」?中央政治局會議的N大要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部25日晨會認為,這如同吹響疫後經濟復甦的「集結號」,在多個方面呈現催動經濟復甦的新政策利好。對此,人大重陽多位研究人員做了解讀。

圖1:中國經濟及一、二、三產業增速發展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WIND

隱去「房住不炒」,房地產業有望帶動經濟穩健復甦

劉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

今年年中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比往年開得更早,政策措施更足,對下半年經濟工作拉動力度更大。此次會議強調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發展韌性和潛力,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逆周期調節,貨幣與財政政策相配合,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相結合,釋放了多個重大政策利好。其中對房地產業發展定調中,從2016年以來第一次刪除了「房住不炒的表述。為提振房地產行業發展,為有力擴大內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

作為支柱行業的房地產業,關乎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系統安全,不僅涉及風險防控與經濟增長,貨幣與財政,存量調整與增量供給,而且涉及投資與消費,是家具等大宗消費的增長基礎,涉及上下游數十個行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過去房地產業對GDP的拉動幅度達2個百分點。激活房地產是促進經濟恢復的重要手段。

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及面積都呈下降態勢,最近恆大爆出2.58萬億負債的巨雷,不少民營房企也面臨資金窘境,多家房企股票低於1元面臨退市。今年7月前20天,全國5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下降37%。對於依賴土地財政超過40%的地方政府來說,房地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係經濟增長還關係到地方債務償還問題。

圖2:房地產增速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發展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WIND

經歷三年疫情的中國經濟疤痕效應仍在,外需疲弱只能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而此次政治局會議八年來首次隱去「房主不炒」原則,足見宏觀調控力度之大、穩增長穩樓市決心之大、決策之果斷。這顯示政府不僅要發揮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而且意在防範化解相關風險。此次政治局會議或是今年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邊際修復甚至是政策拐點。

經濟增速不及預期,需求不足是核心,而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優化供給活躍市場,從房地產的供給側到需求側雙向調整與發力,通過房地產的結構調整、長期發展來促增長正是抓住了牛鼻子,有助於解決當下需求不足、消費不振等問題。

圖3: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投資增速發展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WIND

一方面,認知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的重大變化,總量加力與結構調整並重。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有助於激發房地產對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雙向拉動,通過增加保障房等供給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需求。為此要通過從總量政策到結構性政策,從宏觀到微觀,從政策到工具箱,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發揮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對於北上廣深等核心一二線城市政策優化空間更大,可適當放鬆限購限貸限售,釋放消費潛力。

另一方面,強化房地產對增長的重要支撐,精準發力及拉動有效需求並行。儘管高峰已過,但是在歐美國家房地產依然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下半年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與供給,為此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盤活改造各類閒置房產。既有增量供給,更有存量優化調整和升級改造等。而這些措施以及老舊小區改造等也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增加供給的重要路徑。除了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之外,房地產還是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重要依託,更是改善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有助於釋放消費潛能,激發增長動能。

穩增長首先要穩預期

蔡彤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穩增長首先要穩預期,穩預期是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一是首次提出「活躍資本市場」。重點強調要提振投資者信心。提升流動性是活躍資本市場的主要途徑,資本市場的活躍是經濟繁榮的基礎。而要活躍資本市場,首先必須穩住投資者對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盈利的預期,這也是經濟復甦的關鍵。

二是關於房地產市場,沒有再提「房住不炒」。不提「房住不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雖然沒有提「房住不炒」,但在地產行業已經進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炒房的空間實際上越來越小。而下一步,放開一線城市限購政策,降低稅費、首付和貸款利率將成為提升樓市交易活躍度的重要選項。

三是關於地方債的表述,從「嚴控隱性債務」變成了「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實際上,各省隱性債務負擔率並不高,算上隱性債務的實際債務負擔率也僅有貴州、天津、青海三地的債務率超過了60%的警戒線。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務由嚴控隱性債務變成在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的前提下促進經濟復甦,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房地產政策。

藉助產業動能轉換提升就業戰略性

劉錦濤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這表明提升就業增長將不局限於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是充分融入到產業經濟整體發展之中進行協同布局,實現更可持續的綜合發展。

首先,產業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需要伴隨著穩步提升就業的基礎效果,用產業結構性調整降低就業的結構性壓力,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是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導向,穩就業就是穩增長。產業進步應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非帶來失業和貧富差距。同時,要把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優勢增長行業的效益通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牽引更多的行業和領域,並傳導到就業層面。

其次,提升就業與共同富裕、脫貧攻堅等因素都應納入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中。從微觀上來看,就業貢獻和質量應成為企業推進ESG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項評判標準,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提升社會福利、減少高管與員工的薪資差距等都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和提高其ESG戰略水平的重要舉措。這同樣也需要得到社會投資的價值認可,那些貫徹了就業目標的企業應當得到更多的價值投資和社會信用。此外,穩就業就是穩民生,還應進一步降低待業群體的再就業成本,出台相關舉措保障待業群體的順利就業。

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關鍵之一是企業活力的釋放

申宇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項目主管、副研究員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經濟工作把脈定調,既有周期性調節也有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既有供給側也有需求側改革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明顯釋放出了激發企業生產積極性的有利信號。例如,會議體現了對於樓市、資本市場發展的積極態度,而樓市的平穩發展、資本市場的活躍均離不開企業主體活力的釋放。機制方面,特別提及要建立健全與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可以看出,我國將破除制約企業發展的問題作為一件「重要大事」,今後定將確保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力爭促進企業創新、增強企業發展信心。接下來,會有更多支持企業發展的務實舉措推出。

一是充分發揮企業對於拉動就業的作用。會議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看,民營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就業率與社會的穩定。接下來,可能將出台更多支持就業特別是青年就業的措施,對於企業積極吸納就業方面會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

二是充分發揮企業對於擴大投資的作用。會議提及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這說明我國將數字經濟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產業化必然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新引擎。其中,平台企業也將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和使命。接下來,仍將發揮數字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使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順應社會廣泛訴求,更好發揮有為政府作用

徐天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昨天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提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和4月28日會議中的「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形成一定對比。我們看到,在本次會議中,很多經濟措施得到了加強,特別是強調「要用好政策空間、找准發力方向」,這表示要更好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儘快助力我國經濟回到並保持合理增長區間。

中國的上一輪政策是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收縮期」的呢?答案是在2021年一季度左右。2020年下半年時,中國已經擺脫第一輪新冠疫情衝擊,不僅在全球實現相對經濟高增長水平,在2020年3季度、4季度經濟增長更分別達到4.8%和6.4%,絕對值同樣表現亮眼。當時進行政策調控的背景是,2020下半年、2021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銷售異常火爆,銷售面積創下歷史新高。兩種「核心資產」,如以北京上海等地「學區房」為代表的部分房產在1年內價格大漲近1倍,以貴州茅台為代表的白馬股PE值直衝60倍。在這種情況下,在當時實施相對緊縮的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隨著2022年疫情對我國經濟反覆衝擊,我國經濟增長受到嚴重負面影響,儘管2023年初我國新冠疫情已基本結束,但由於其影響力度大、影響面廣,加之其他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導致我國今年上半年經濟恢復力度不及預期。各方對我國經濟預期仍亟待提升,對政策力度增強偏好升高。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政治局及時召開會議為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政策定下積極調性,令人倍感振奮和期待。

一攬子化債方案 需儘快落地見效

魯東紅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地方債務風險問題,明確提出要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目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此次會議從政策基調上釋放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信號。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37.56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42.16萬億元)之內。由此可見,當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

在具體化債方式上,短期內,可以考慮通過債務置換、債務展期、債務重組、借新還舊等方式優化債務結構,減輕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同時風險具有傳染性,要做好防範工作,尤其是經濟體量較小的市縣政府債務風險一旦發生,也不能輕視。

長期來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問題,還需靠發展來解決。隨著經濟的增長,原先看上去規模較大的債務風險,也會相應縮小。政府要統籌規劃,讓有利於地方發展的項目可持續地進行下去,使得項目儘可能通過自身的調整來消化項目遇到的風險。此外,要加強地方政府預算全口徑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綜合財務報告體系,把地方債置於政府預算收支表、政府資產負債表中,這樣就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地方債風險信息,政府才可能真正做到未雨綢繆,統籌財力分配與布局,有效防止地方政府債務的集中爆發。

需求管理成為主要政策基調

馬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本次政治局會議正面評價當前經濟形勢,總體上肯定了上半年取得的成績,同時,會議也實事求是地指出了經濟運行面臨的「新」困難挑戰,特彆強調需求不足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會議明確提出了「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作為未來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總體而言,本次會議的部署相對穩健,下半年,將主要圍繞貨幣政策、內需和房地產方面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在擴大內需的措施中,會議再次強調了消費的基礎作用,並且新的一點是強調「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這一措辭再次明確傳達了以需求為引領,推動供給的理念。早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明確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而此次會議更是將這一理念突出放在了供給之前,體現了政策回歸需求側管理為主的傾向性變化。

具體來看,會議提到了一些重要領域,如汽車、電子產品和家居等大宗消費品。這些領域的發展已得到發改委和商務部的支持,相應政策也已近期出台。現在的重點是將這些政策迅速付諸實施,以儘快見到成效。同時,促進投資的工作也在不斷推進,為促進民間投資,相關文件已經發布,下一步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可能會加快。然而,就擴大內需相關政策的效果而言,當前這一系列重要領域的支持措施力度相對溫和,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發揮,以期待更顯著的效果。

推薦閱讀

丁剛:為什麼那麼多美國人擔心中美競爭演變為戰爭

「一帶一路」十年金融合作回望,信息量極大

美元英鎊如今亂局,警示人民幣千萬別走「這條路」

王慶:中國經濟「非典型復甦」,為何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掃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