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有這樣一家公司,憑一己之力,成功打破西方逾40年的技術封鎖,讓中國成為繼美、德、日之後第四個掌握MDI製造技術的國家。
此後便以黑馬之姿後來者居上,自2016起舊居「全球最大的MDI生產商」之位。2022年,全球MDI總產能約990萬噸/年,其中該公司年產能達到305萬噸,占全球產能的31%,居全球之首。
如今,這家公司已經發展為全球化運營的化工巨頭,業務涵蓋聚氨酯、石化、精細化學品、新興材料等4個產業集群,其中石化業務的營收早已超過起家的聚氨酯業務。
這家公司就是,萬華化學。
再添兩「子」,交易上限60億元
據最新披露的2023年三季報,在萬華化學十大股東名單中,出現一巨量型新晉十大股東,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的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阿布達比投資局),持股比例為0.62%,排名第8。
公開資料顯示,阿布達比投資局成立於1976年,主要從事股票、債券、房地產投資,是一家全球性投資機構,使命是將阿聯國有資產進行謹慎投資,創造長期價值。
儘管深受明星機構青睞,但近兩年「化學茅」萬華化學的業績表現卻不太佳。在原材料價格高企,疊加下游需求不振的情況下,萬華化學2022年業績開始下滑。
2022年,萬華化學實現營業收入1655.65億元,同比增長13.76%,歸屬凈利潤162.34億元,同比下降34.14%。進入2023年後,雖因全球石油、天然氣價格下調,萬華化學原料成本也得以下降,但由於化工行業下游需求處於恢復階段,萬華化學仍呈現增收不增利。
2023年前三季度,萬華化學營業收入同比微增1.64%至1325.54億元,歸屬凈利潤同比減少6.65%至127.03億元。
業績不佳的情況下,萬華化學股價開始回調。截至11月14日收盤,萬華化學報收82.68元/股,較2021年2月的歷史高點已下跌超4成,市值蒸發超1900億元。
業績雖暫處低谷,但萬華化學並沒有停下激進投資擴產的步伐。
近期,萬華化學公告稱,擬通過股權轉讓、增資等方式持有銅化集團化工業務51%的股權,同時持有非化工業務34%的股權,所涉及交易上限不超過60億元。
公告顯示,收購標的為銅化集團的化工板塊下轄的兩家上市公司六國化工(600470. SH)、安納達(002136. SZ)。交易完成後,煙台市國資委旗下萬華化學將成為銅化集團化工業務的控股股東,間接控制六國化工、安納達。
但考慮到安納達、六國化工的業績存在大幅滑坡情況,收購後或面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
具體來看,安納達為鈦白粉頭部廠家,具有10萬噸/年硫酸法鈦白粉、10萬噸/年磷酸鐵的生產能力;六國化工主營化肥肥料,主要產品為磷酸二銨、磷酸一銨、復合肥、尿素、水溶肥,擁有「六國」「淮海」等中國馳名商標。
2023年前三季度,安納達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7.70%至16.37億元,歸屬凈利潤同比下降55.22%至9009.07萬元。
無獨有偶,六國化工從2022年起就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態勢,總營收同比增長26.15%至75.49億元,同期歸屬凈利潤同比下降18.67%至1.93億元。進入2023年,六國化工營收、凈利雙雙下滑,且身陷虧損。2023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3.99%至52.63億元,同期歸屬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105.80%至-1142萬元。
或受此原因,投資者對於萬華化學入主上述兩家公司,似乎並不看好。
在收購案披露後,三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價卻呈兩極分化。公告發布次日,11月8日,萬華化學盤中一度跌超6%,最終收跌4.38%。反倒是獲得國資背景的六國化工、安納達,在公告發布次日,創一字漲停。
加速跨界布局電池材料,短債較高資金承壓
萬華化學對於銅化集團相關資產的收購,多少有些發力新能源的用意。
2023年10月,萬華化學剛與銅化集團、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投資350億元建設新能源產業園,涉及新能源、高端電子化學品、食品級磷酸鹽、工業級磷酸鹽等產品。
可見,化工企業加碼布局新能源已成近年來的大趨勢。有業內人士分析,萬華化學此次收購計劃或瞄準了銅化集團的磷礦資源,為其電池正極業務鋪平原材料供給,持續打造「電池材料生態圈」。
詳細來看,安納達主要從事鈦白粉系列產品和磷酸鐵系列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近些年,安納達積極跨界新能源領域,布局磷酸鐵產能。2023年8月,旗下控股孫公司安軒達新增5萬噸磷酸鐵產能順利投產,該項目完成後,安軒達磷酸鐵產能增至15萬噸/年。
無獨有偶,六國化工主營化肥肥料,主要產品為磷酸二銨、磷酸一銨、復合肥、尿素、水溶肥。2023年8月,六國化工公告稱,擬向包括銅化集團在內的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增發募資不超8億元,募投項目為28萬噸/年電池級精製磷酸項目。不過由於控股股東籌劃重大事項或致實控人變更,最新消息顯示上交所中止審核六國化工定增事項。
目前,萬華化學傳統三大業務板塊為聚氨酯、石化、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近些年,萬華化學也一直在積極布局新興業務,完善自身業務鏈條。實際上,自2022年以來萬華化學的投資項目都比較集中。
根據《2022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顯示,萬華化學2022年主要項目計劃投資額為260.3億元,最終實際完成投資額309.0億元。同時,萬華化學披露有關2023年主要投資項目,計劃投資金額451.1億元。其中,電池材料項目計劃投資額同比大增173.8%至33.4億元。
萬華化學在2023年上半年的業績說明會上曾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的實施背景下,新能源產業高速增長,電池行業迎來了黃金髮展機遇期。電池材料是萬華化學近年來重點培育的業務板塊,定義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
在萬華化學有關銅化集團的《股權變更框架協議》公告中,同樣有「將進一步完善公司上游原料供應鏈,增強電池業務核心競爭力」的描述。
不過,鑒於公司較為激進的投資模式,萬花化學需要充沛的資金支持。
結合往期財報數據,2020年至2022年,萬華化學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238.55億元、-287.58億元、-343.25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該數據為309.75億元。不到四年時間,投資活動合計流出超千億元。
隨著在建項目持續資金投入,萬華化學的負債及有息債務規模承壓。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萬華化學的短期借款為783.02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47.39億元,長期借款150.02億元,而同期萬華化學的貨幣資金為401.43億元。與此同時,萬華化學還包括251.74億元的應付票據及應付帳款。
有專家曾分析,在一般情況下,由於短期借款利率低,長期借款利率高,所以一些企業往往會將長期投資需要的長期借款拆分成若干段的短期借款。「但問題是短債借款一旦到了還款期,就會給企業帶來還款壓力,如果到還款時企業的現金不能保證還款,就出現了償債風險。」
總體來看,萬華化學經營業績受市場供需情況、全球大宗原料及能源價格影響,進入2023年後依舊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態勢。同時,公司短債規模較大,隨著激進的投資模式的進行,萬華化學經營壓力不小。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