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愛情和性——《奧林匹亞街區》

2022-10-17     妙看影視

原標題:生活、愛情和性——《奧林匹亞街區》

今天聊聊法國電影《奧林匹亞街區》。

片名Les Olympiades / Paris, 13th District (2021),別名巴黎13區/ 欲巴黎十三區。

《奧林匹亞街區》是雅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的第一部黑白電影,改編自阿德里安·托明(Adrian Tomine)的連環畫《視覺神經》(Optic Nerve)。

影片取了連環畫中的三個短片故事《琥珀甜心》(Amber Sweet)、《夏威夷逃亡》(Hawaiian Getaway)和《殺戮與死亡》(Killing and Dying)。其中卡米爾(Camille)這個角色是電影原創角色。

本片參加了2021年第74屆坎城電影節,獲得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和酷兒棕櫚獎提名。

本片也同時創下了坎城電影節最長噓聲的紀錄——43分鐘,一舉超越前紀錄保持者西恩·潘《最後的模樣》(The Last Face ,2016)的12分鐘噓聲。

儘管導演雅克·歐迪亞在2015年時憑藉《流浪的迪潘》(Dheepan)贏得過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奧林匹亞街區》上映後,人們還是將他戲稱為「法國的烏維·鮑爾」(烏維·鮑爾是德國的爛片之王)。

故事發生在巴黎第13區,這裡八座最高的樓房以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命名,因此也被稱作「奧林匹亞街區」。

這裡建於1970年代,設計上採用未來主義,在影片中,這個街區只是一個理想的空白背景板,裡面包含現代城市生活理念和簡單老式保守主義的碰撞。

導演把三個故事改編成現代風格的愛情選集,用黑白的方式、順滑的表現,描繪了千禧單身一代的愛與性。

故事的主角分別是三位女性艾米莉(Emilie)、諾拉(Nora)、安柏(Amber),還有一位男性卡米爾(Camille)。卡米爾類似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三位女性對愛對性的態度串起來,表現新生代對掌控自己生活的訴求。

艾米莉是受過良好教育,找了一份呼叫中心的工作,依靠出租自己的公寓增加收入。

她對男性室友保持謹慎態度,但對面前的卡米爾抱有特殊好感。兩人很快就糾纏在一起,激情數周后兩人還沒有明確彼此關係。艾米莉日久生情,以為彼此是男女朋友,而卡米爾則只是把艾米莉當做一夜情。兩人不斷相互試探,更改相處規則,從而漸漸變得疏遠。

諾拉是一名法學院學生,因為扮相酷似色青主播安柏而被人誤認,生活被嚴重擾亂。

諾拉在卡米爾的房地產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她強硬地表示工作和個人生活嚴格劃清界限,卡米爾也表示同意。但朝夕相處得久了,兩人也很默契地決定深發展。負距離接觸後,諾拉卻發現,自己在和卡米爾的深層次互動中,絲毫感受不到快樂。

諾拉在直播平台主動找上安柏,想和安柏互動聊天了解彼此。

在不斷接觸過程中,諾拉發現自己對安柏產生了萬千不一樣的感覺,安柏也積極回應,進而兩人發展到實名好友、線下面基。

諾拉看到真實的安柏後,渾身酥軟癱倒在地,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覺。

談愛情之前先試試性愛合不合拍,影片中的男男女女對此都表現出高度開放性。四個年輕人通過排列組合,明確了自己的性取向,找到了適合自己身體的伴侶。

諾拉只是戴上了假髮,在昏暗喧鬧的夜店就被人誤認為是色青主播,這又表現出周圍人士堅持的保守主義。

觀眾無需評價四位年輕人的生活,每個人的身體都屬於自己,也都有著自己的生活,只要不危害干擾他人,想怎麼生活都是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的生活行為方式都存在差異,也不可能完全贊同別人的生活行為方式,正是這些差異化才讓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奧林匹亞街區》很精準地捕捉到了年輕人的矛盾心理和衝動行為,旁觀者按照自己的觀念肯定有著不同應對方式,片中的四位年輕人給出的是自己的答案。

生活還會繼續,故事不會結束。

這些生活在奧林匹亞街區的人都有「孤獨」的相同特點,他們在狹小空間擠在一起,難免會產生交集。於是他們會彼此滿足,占據相互的情感空間,達到抱團取暖的效果。

姥姥走了、父親走了,身邊沒有親人,這些都是在外漂泊打拚人群的縮影,如果觀眾不能對他們產生共情,說明身邊還有暖心人陪伴,在情感生活上已經勝出許多了。

生活、愛情和性,

千禧一代眾生相。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9f1c26d66589bfb581ff64d41aac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