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死亡焦慮的方法——《白噪音》

2023-02-04     妙看影視

原標題:應對死亡焦慮的方法——《白噪音》

今天聊聊美國電影《白噪音》。

片名White Noise / Wheat Germ (2022)。

諾亞·鮑姆巴赫搭檔老司機的上一部電影是《婚姻故事》,精準地描述了一對離異夫妻,拿下6項奧斯卡提名,6提1中。

《白噪聲》則是時隔3年後導演的第11部敘事長片,也是第一部導演沒有改編自自己原創故事的長片。

影片《白噪音》改編自唐·德里洛 1985 年的後現代反烏托邦同名經典小說。

該小說被譽為繼《1984》之後,又一部現代文明的警世預言,所描繪的那個噩夢般的世界,連奧威爾都會不禁戰慄。

導演諾亞·鮑姆巴赫(Noah Baumbach)找來老搭檔亞當·德賴弗(Adam Driver)和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一起對這部作品進行了時而精彩時而乏味地改編。

傑克和巴貝特是一對夫妻,撫養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在大學城裡過著枯燥簡單平凡的日子。

他們彼此關心深愛著對方,都想死得比對方早,以免自己一個人孤孤零零地生活在這世上。很快意外就不出意外地來臨了,死亡漸漸逼近夫妻倆的小日子,顛覆了他們生活的安寧。

白噪音原本是一個聲學術語,指的是一種單調、有規律性的聲音。影片中將白噪音的定義擴大到了現代媒體世界,現代媒體世界內喧囂的白噪音,分散了人們對現實的關注,漸漸沉溺於消費主義等內容。

影片從一個看似荒誕的喜劇開場,緊接著引出一家人的生活。結尾則落在貨架色彩繽紛的大型超市,貨架高處擺滿了顏色鮮艷的琳琅商品,生活最終成了最主要的反派。

長期以來,唐·德里洛的小說都被認為是「不可改編」的,因為小說成功構造了一個廣闊深邃的後現代危險預言故事。

影片深入挖掘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的恐懼和焦慮,將上世紀80年代的世界末日化身為我們當前疫情後的世界。

別看《白噪聲》的背景設定在上世紀80 年代中期,但故事裡所表現的內容放到現在來看依舊沒有過時。

影片對死亡進行了充滿荒謬的思考,同時加入了消費主義的諷刺,摻雜了貓王、希特勒、車禍、濫用藥物、婚姻、家庭等諸多元素。

大量繁雜且無用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焦慮的人們存在嚴重的藥物依賴,普通人對流行文化偶像、陰謀論的痴迷,波濤洶湧的消費主義不斷沖刷人們的價值觀,所有這一切到現在看來依舊適用。這大概就是導演選擇改編這部作品的原因。

原著故事風格和導演前作風格存在較大的差異,導演明顯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嘗試一種頗具挑戰性的創作。

諾亞·鮑姆巴赫的老粉絲會在《白噪音》中發現極大地不同,能夠感受到許多新鮮的東西。

影片基本敘事結構和小說保持一致。

電影中除了在路途汽車旅館和教堂醫院的最後一幕高潮場面外,其他內容都非常忠實於小說。

在小說中,巴貝特從未出現在汽車旅館,沒有中槍,也沒有和傑克一起去醫院。

通過這個改編,大概可以看出導演想拍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論觀眾能否接受這種改變,至少這是諾亞·鮑姆巴赫一次很不錯的勇敢嘗試。

40年後,人們看看身處的世界,再比較一下40年前小說描述的世界,大家會驚奇地發現,世界一直沒變,被人為災難、媒體轟炸、藥物依賴和消費主義完全控制。

故事中充滿對死亡的痴迷,也飽含對死亡的恐懼。角色們為了抵禦這種恐懼,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但無一例外地全部失敗了。

而唯一的出路在哪裡?影片也給出了答案,去Shopping吧……

應對死亡焦慮的方法,

平淡無奇又亘古不變。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2c91019d05c3343dd6ae1ee15d97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