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作為全球最大透明質酸供應商,華熙生物看似一帆風順,但平靜的海面下暗流涌動。
競爭優勢逐漸模糊
華熙生物在2019年正式登陸科創板後,便與愛美客、昊海生科並稱為「玻尿酸三巨頭」,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了一陣醫美狂潮。
彼時華熙生物頭頂國產「玻尿酸第一股」的頭銜,創始人趙燕也被奉為「玻尿酸女王」。在醫美概念最鼎盛時期,2021年7月華熙生物股價一度超300元/股,市值超1400億元。
也是在2021年,華熙生物占據了全球玻尿酸原料市場44%的份額,並在當年創出87.93%的營收增速,好不風光。
在此期間,華熙生物的商業邏輯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發力重心逐漸向功效護膚靠攏,從早期完全面向B端的原料供應,到介入醫療終端領域,再拓展至直面C端的美妝護膚品。
結合往期財務數據來看,曾作為支柱業務的原料產品業務,營收占比由2016年的63.00%降至2022年的15.41%。與之對應的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營收占比則由8.79%增至72.45%,成為支柱業務。
只是,有得必有失。
深耕C端後,即便身處於醫美這個相對暴利的行業,如今的華熙生物仍需要投入大額營銷費用來搶占市場。2019年至2022年,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分別為5.21億元、10.99億元、24.36億元、30.49億元,占營收的比重為27.62%、41.74%、49.23%、47.95%。
這與專注於醫療終端領域「小而美」發展的愛美客形成鮮明對比,如今華熙生物業績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費用蠶食利潤,這一點從兩家公司凈利率可以看出一二。
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的銷售凈利率已降至13.78%,而愛美客的凈利率則已經保持在60%以上,2023年上半年銷售凈利率為66%。
此外,華熙生物算是半路入局功效護膚賽道,想要在高手林立、市場空間已接近飽和的功效護膚賽道破局並不容易。隨著華熙生物旗下主打產品「次拋」已經從新新事物變成了頗為擁擠的紅海賽道。
國家藥監局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次拋」類美妝產品新增備案僅15條,相關知名產品還是來自於國外品牌,而截至發稿,在中國食品藥品監管數據中心旗下的化妝品監管App上輸入「次拋」,可以檢索到3734條產品信息。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品,即便如華熙生物這樣的行業巨頭旗下品牌也壓力倍增。
2023年上半年,營收占比超6成的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營業收入同比減少7.56%至19.66億元,該業務毛利率同比減少4.25個百分點至74.49%。
華熙生物旗下四大主力護膚品牌潤百顏、夸迪、米蓓爾、BM肌活,營業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潤百顏營收同比下滑2.04%至6.32億元,夸迪營收同比下滑10.10%至5.43億元,米蓓爾營收同比下滑16.81%至2.17億元,BM肌活營收同比下滑29.62%至3.41億元。
可預見的是,在如今的國貨美妝護膚賽道中,手握原料依賴營銷的套路似乎逐漸「失靈」,華熙生物的護膚品開始賣不動了。
然而,根據華熙生物目前的研發投入強度來看,與銷售費用形成鮮明的對比。2019年-2022年,華熙生物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94億元、1.41億元、2.84億元、3.88億元,占收入比重為4.98%、5.36%、5.74%、6.1%。
功能性護膚品的不給力直接影響了華熙生物的業績表現,在2022年本就增長失速的背景下,2023年上半年更是創出上市以來營收增速最低值,同時也是首次凈利潤負增長。
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77%至30.76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10.27%至4.25億元。
反映到二級市場上,截至2023年10月9日收盤,華熙生物報收86.50元/股,相較最高時下跌超7成,市值僅餘411億元,蒸發超1000億元。
第二曲線難尋
事實上,功能性護膚品技術壁壘較低,對於華熙生物來說較難建立牢固的「護城河」。因此,近兩年華熙生物也開始探索在醫美領域上游的前沿賽道,例如「瘦臉針」肉毒素。
早在2015年,華熙生物「牽手」韓國肉毒素研發公司Medytox簽署合資協議,在中國香港成立合資公司華熙美得妥,並先後出資近億港元進行有關Medytox旗下肉毒素及其他醫療美容產品在中國內地的獨家開發、拓展及銷售工作。
只是出師不利,在雙方合作還沒有實質性進展時,Medytox就爆雷了。
2020年6月,韓國食品醫藥品安全廳以「通過材料造假獲得流通許可」為由吊銷Medytox三款肉毒素產品許可。隨後,華熙生物全資子公司鉅朗便向Medytox發出律師函,要求終止合作協議,並提出索賠要求。
2023年9月,華熙生物正式發布公告稱,Medytox已同意終止合資協議和獨家代理協議。
耗時8年,本想依靠肉毒素打開新增長曲線的計劃無奈落空。關於未來華熙生物第二曲線增長方向,業內不少人士推測在膠原蛋白領域。
2022年4月,華熙生物公眾號發布文章稱,通過收購益而康生物正式進軍膠原蛋白產業。同時在文中提到,膠原蛋白和透明質酸都是廣泛分布於人體的重要物質,均屬於使用範圍較廣的生物材料,應用領域涉及醫療健康、護膚品、食品等。
2022年8月,華熙生物正式宣布將把膠原蛋白打造成為透明質酸之後的第二個戰略性生物活性物。
不過,對於膠原蛋白能否成為公司新的增長曲線,創始人趙燕似乎有自己的看法,即可以作為第二大戰略性生物活性物來培養,但要想代替玻尿酸需再議。
在2023年4月召開的業績發布會上,趙燕曾公開「炮轟」市場上的膠原蛋白產品,認為在護膚產品與食品領域並不能保證膠原蛋白的真正作用。
「膠原蛋白在護膚品上用,那就是個概念,因為它吸收不了,它也不是在你皮膚裡面形成保護膜。膠原蛋白分子量比較大,吃進去就變成肽和胺基酸,為了保證膠原蛋白真正的作用,應該在醫療器械方面應用」。
不僅如此,趙燕還指出目前市場上沒有企業可以做出真正的類人膠原蛋白,在醫美項目中所發揮的皮膚填充作用也相當有限。
如此發言,無外乎是將主營為膠原蛋白的眾多企業拉出來「鞭打」,哪怕自己也是賽道中的一員。如此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也是趙燕在如今主營業務下行的背景下,給投資者傳遞信心,即玻尿酸為主的化妝品成分才是王道。
這亦是一種危機意識,作為玻尿酸領域的龍頭企業,前幾年的華熙生物確實經歷過亮眼增長期,但隨著巨子生物、錦波生物等膠原蛋白企業紛紛登上資本市場,業務量逐漸做大,展現出強勁的增長能力及優異的盈利能力,讓華熙生物等老牌玻尿酸企業倍感壓力。
例如「膠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3.0%至16.06億元,期內利潤同比增長52.3%至6.66億元。
對於如今的華熙生物來說,至少短期來看,若重點推廣重組膠原蛋白產品,收益不及玻尿酸不說,還幫膠原蛋白類企業做了宣傳,得不償失。趙燕有上述發言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玩味的是,「打假」膠原蛋白的同時,華熙生物本身也曾因亂用玻尿酸概念而被有關部門點名質疑真實性。
據了解,自2021年以來,華熙生物開始發力功能性食品領域,陸續推出「水肌泉」「黑零」「休想角落」等玻尿酸食品品牌。
然而2023年2月,華熙生物因在「水肌泉旗艦店」的產品介紹中出現「玻尿酸經過消化會從大分子玻尿酸變成小分子玻尿酸」、「吃出水光肌」等字樣,被上海市消保委發文作為典例質疑如今的玻尿酸食品亂象。
《全球財說》在水肌泉旗艦店產品評論區發現,大多數消費者也是出於為「嘗鮮」目的,對補水效果存在「智商稅」的懷疑。
值得注意的是,有多名消費者在評論中反映,買到的是臨期產品,甚至正好卡在45天。根據《臨近保質期食品管理制度(試行)》規定,保質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臨近保質期為45天。
華熙生物卡著天數銷售,不知是否是有意而為之。不過這也側面反映出,玻尿酸飲料「水肌泉」的銷售情況或並不理想。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的功能性食品業務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5.82%至3291.33萬元,占總營收約1.07%。
一直以來華熙生物都試圖憑著新興市場的低滲透率,向外界傳達在基礎產品之外還有更廣闊的業務想像空間。但與曾經作為原料廠的商業邏輯不同,做原料考慮更多的是安全性、穩定性和質量,終端產品則更注重產品力和品牌力。
以華熙生物的業務來看,無論是護膚品還是食品,本質仍是通過持續燒錢營銷從而搶占市場的邏輯,這也讓華熙生物的競爭優勢逐漸模糊。疊加如今的核心業務功效性護膚品高增長不再,華熙生物多少有點陷入「進退兩難」的境遇。
未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消費者對於相關產品的認知越來越理性,華熙生物需要儘快重拾增長點與核心競爭力,不然眼前的困局恐怕只是個開始。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