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一下蝴蝶翅膀的雨滴防禦機制

2020-06-17   煎蛋

原標題:見識一下蝴蝶翅膀的雨滴防禦機制

對於人類來說,大雨落到臉上最多令人有些不舒服。但是對於像蝴蝶一樣纖小細膩的生物來說,掉落的雨水相當於從天而降的保齡球!簡直要命。

紐約康奈爾大學的生物和環境工程師Sunghwan Jung說:「對這種小生物而言,降雨是最危險的事件。」

Jung解釋說,質量造成的撞擊力並非唯一問題。雨水會破壞昆蟲的飛行動,並可能剝奪鳥類的體溫,因此儘可能地減少雨滴與身體的接觸時間,對許多動物來說至關重要。

Seungho Kim,Jung和同事仔細研究了不同的動植物如何減少這種潛在危險。他們使用高速攝像頭以每秒5000到20000幀的速度捕捉水滴,觀察水落在蝴蝶,飛蛾,蜻蜓,塘鵝羽毛和葛葉上帶來的後果。

之前有研究進行了類似的觀察,但水滴的下落速度遠低於實際的雨水——後者每秒可達到10米。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將水高速噴下,並記錄不同的撞擊動力學數據。

他們觀察到,水滴與葉子或蝴蝶翅膀的表面碰撞時,會掉落到微小的凹凸紋理上,這些微小的紋理會在微型水體中產生像衝擊波一樣的波浪。這些波相互干擾,導致液滴在散布時形成褶皺圖案,其整個厚度各不相同。

然後,就像水滴將要反彈一樣,波浪效應使翅膀表面的毛刺在水膜上穿孔,從而將水滴破裂成微小的碎片。

這些天然表面上的納米級蠟層有助於斥水。研究人員發現,這與水珠破碎效果一起,將液體與翅膀表面之間的接觸時間減少了多達70%。

反過來,這減少了熱量和動量傳遞。這對於需要保持溫暖才能飛越並逃脫食肉動物的昆蟲來說,意義非凡。

「通過兩層結構——一個微米級(粗糙的凹凸結構)和另一個納米級(蠟結構),這些生物體可以具有超疏水(憎水)的表面。」

Kim和他的同事還捕捉到了散布在病原真菌孢子上的水珠碎片——揭示真菌如何利用植物防禦來增強自身的擴散能力。

Jung說:「這是首個針對天然疏水錶面如何抵禦高速水滴的研究。」

蝴蝶翅膀上的微尖刺如何破碎雨滴,可以幫助工程師開發更高級的防水材料,該領域已經從大自然中汲取了眾多靈感,如受荷葉啟發的防水塗層。

Jung說:「超疏水錶面的市場很大。」但是,如果要製造「受這種材料啟發的工程產品,耐久性是最大的問題。」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