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真是個奇葩!喜歡普洱茶的朋友們,是不是經常被很多時間概念搞得一頭霧水?神馬「新茶」、「老茶」、「中期茶」、「印級茶」、「號級茶」,徹底凌亂了!
實則這些名詞是按照年份來劃分的。
新茶:指生產出來後1-3年內的茶。
老茶:不同的地域,對老茶的劃分有些差別,在雲南,一般7年以上的茶稱為老茶。而在廣東、港台地區,10年至15年以上方可稱之為「老茶」。
陳茶:指有一定年份的茶,只要有年份的都可以陳茶。比如「一年陳」,「二年陳」等是具體的對時間的描述。
中期茶:中期茶很難用一個具體的概念來說清楚。這個名稱市場上原本沒有的,它根據普洱的轉化效果而來的。
普洱茶有多個轉化期,1-3年、3-5年、5-8年等。有人把處於這些轉化期內的茶稱為中期茶;
關於中期茶,儘管業界還是見仁見智,沒有統一標準。不過可以明確的就是,中期茶就是指經過多年陳放後,正處於轉化過程中,陳化效果達到較好階段的茶品。
號級茶又稱古董茶,一般指的是清末到解放初期,也就是50年代中後期之前私人商號出品的普洱茶。當時的私人茶莊均以「號」來命名,所以生產出來的普洱茶統稱號級茶。以圓茶為主,石磨壓制,一餅350克,七餅一桶,外用筍葉包裝,包裝頂面有制茶商號標誌。茶餅不像現在用棉紙包裝,裸餅,沒有內票,有內飛,上面記錄著宣傳文字和商號負責人姓名。
宋聘號:紅標宋聘
同慶號:雙獅同慶
雍正年間,清政府設立普洱府專門控制茶葉生產,因此產生了雲南貢茶,普洱茶也由此走向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當時在雲南的各大產茶區中,以六大茶山名震天下,其中又以易武名列六大茶山之首。從道光至民國初期的90多年,是易武茶業最興旺的時期,茶莊、茶號遍布。當時在易武開辦的茶莊商號成為今天號級茶的主陣容。同興號、宋聘號、同昌號、同慶號、福元昌、車順號等等,各個易武號級古董茶奠定了普洱茶老茶的歷史地位,也同時堆疊出易武茶山百年的榮辱興衰。
印級茶: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私人作坊散去,普洱茶生產進入公私合營或國營時期。國營茶廠出品的普洱茶餅,外包紙印有「中茶牌圓茶」和「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繁體中文字樣,以其中間「茶」字的顏色分別命名品種。分別有紅印、綠印、藍印、黃印四種。所以這一時期的出產的普洱茶,亦被稱之為「印級茶」。
50年代無紙紅印
眾所皆知的88青餅是勐海茶廠於1988年至1992年生產的7542青餅的統稱,是業內對這段時期勐海茶廠生產的7542青餅的一種特定稱謂。
茶嘜號用4位數字表示,前兩位數字為該廠創製該品號普洱茶的年份,第三位數字表示該產品主拼料級別,第四位數字為該茶廠的代號(註:當時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給四家大廠定了編號:昆明茶廠1,勐海茶廠2,下關茶廠3,普洱茶廠4,之前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分享過四大茶廠的創建歷史)。不過,以上只是當年國營體系主導下的做法。現在,隨著國營體系對普洱茶生產管控的弱化,隨著民營普洱茶企的不斷增加,嘜號的做法現在不再是規範了。
文圖來源:蒲秋文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