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鑒寶》讓古玩出圈,但我卻高興不起來

2021-03-06     歷史研究

原標題:《天天鑒寶》讓古玩出圈,但我卻高興不起來

對於常年混跡古玩圈邊緣的我,一直對所謂的「在線直播鑒寶節目」持懷疑態度,畢竟只透過螢幕對古玩辨別真偽太沒有說服力了。可最近,我開始瘋狂沉迷於刷手機看《天天鑒寶》的在線直播。

因為專業?不,因為它們的「鑒寶真人秀」太搞笑了。

在線鑒寶

成為年輕人的快樂源泉

天天鑒寶這個節目,本來只是一個做古玩銷售的平台,順帶提供在線鑑定。結果因為他們的幾個鑑定師眼光毒、鑒寶快、嘴巴狠,很多人都把家裡的古玩連線直播給他們鑑定。

節目中,有直接從出土現場直播連線的,還有把人祠堂給端了的,甚至據說很多「倒斗」的摸金校尉們摸出古玩也會發來他們這邊估估價。

節目中,有直接從出土現場直播連線的(PS:建國後出土文物屬於國家)

結果就是,現在《天天鑒寶》被玩成了「天天鑒刑」

以前大家的對話都是:

「老師你看看這個花瓶能值多少錢」「大概小30萬吧」

而目前他們的直播畫風已經是:

「老師你看看這個」

「誒,這個是好東西,大概小三年 」

「我認為你這個可能夠五年」

估價是不可能估價的,估刑多少年倒是可以的。

「就這個宋代短流執壺的色澤,讓你在裡面過年應該沒問題」

「東西哪來的?挖地基挖出來的?還是建議你坦白配合爭取減刑」

關於文物的來源,網友們的說法永遠五花八門。

漸漸的,節目也變得越來越社會百態,節目裡的確有能讓人一夜暴富的真東西,也有更多讓人慾哭無淚的假東西,總體來說這就是個線上潘家園,天天上演著一幕幕人間喜劇。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錢幣鑑定者,拿出了自己的所有收藏,結果被鑑定專家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全滅」。基於他收藏假率100%的戰績,專家幫他追根溯源:發現這位寶友的《錢幣收藏寶典》信息就全是假幣樣式;甚至這本書是他家裡人自己寫的!

當看著這位寶友在視頻最後,面對荒誕結局發出「不玩了,再也不玩了」的喃喃低語時,儘管配上了罐頭笑聲,我也笑不出來了。這位視頻主人公,全憑著愛好與喜愛,按著書上的圖案收集自己的錢幣。這一期視頻,雖然節目效果拉滿,但我覺得這是對收藏者的打擊。

節目最慘的一期,從收藏到參考書都是假的

另一期視頻,則是讓《天天鑒寶》這個節目徹底出圈了:前兩天,有個寶友拿了一把劍柄鑲有螭龍紋的商周王級青銅劍,被專家認為比越王勾踐劍的級別還要高,於是鑑定專家用判死刑來精確形容了它的價值。這種極具張力的表現,使得這條視頻在B站上火了,達到230多萬的播放量,相當瘋狂。

節目最出圈的一期,直接鑒寶師「死刑」,節目效果拉滿。

這一次讓《‍天天鑒寶》‍火了,也讓收藏的人火了,同時也讓他徹底失去了隱私。阿里拍賣居然可以在僅有的這幾個信息下電話聯繫了他,如果寶主真的交易了,估計下一步找上門來的就是警察了。

不管怎麼說,僅僅是從視頻上、交流上,缺少實物觸摸的情況下,短短的幾分鐘內,為了節目效果,直接判斷了是一件價值「死刑」的文物,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死刑」當事人被曝後產生了各種隱私問題

不僅僅是青銅劍,過億的粉鑽、張大千的真跡、清朝的大缸、甚至是茅台瓶子、遊戲幣,都能在短短几分鐘內通過看,給出真假的判斷。恐怕連故宮的文物鑑定老師都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吧。

平台火了,前來鑒寶的人要麼變成小丑。這樣的方式打破了古玩行的一些傳統規則,但這樣的鑑定師卻成為了年輕人心中的新文玩KOL。

鑒寶是噱頭

實則是場真人秀

這樣流量巨大、吸粉無數的節目,在我們這群「沒有娛樂精神」嚴肅的人看來,就是一場虛偽的表演。

不僅僅是《天天鑒寶》,幾乎所有的的鑒寶節目都是一場真人秀。

如果純粹是打發時間,看看這樣的文物鑑定節目也無所謂。但如果真的喜歡收藏,可能還是要遠離這類型的節目了。

易烊千璽曾在採訪自爆喜歡「淘二手」「盤東西」,與他年輕的外形比起來,收藏這愛好跟年紀無關。

文物鑑定一直是一個比較火熱的話題,大量真偽難辨的仿製品出現在古玩市場當中,讓辨別古董的真偽成為重點。

在當下,要找一家正規的靠譜的鑑定機構是非常困難的:找拍賣公司鑑定,他們接的業務都是上百萬的,壓根沒時間給你鑑定;不正規的公司,就是亂給你鑑定,說你這東西價值連城,然後再上演連環計騙你高額鑑定費、備案費等;找朋友推薦,一般跟你關係不深的人,也不願意得罪你的。

網際網路發展起來後,越來越多的民間收藏者的選擇在自媒體、網際網路平台上尋求鑑定,可這樣的方式,無法保證鑑定師的水準和真實性。

這類平台和自媒體追求流量經濟,用戶越多他們就越有價值,鑑定難免成為了一種噱頭,為了節目效果,甚至可能前來鑒寶的人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他們通過讓鑒寶這項嚴肅的事情變成娛樂化的下飯視頻,增加了粉絲和流量,達到自己平台二次銷售的目的。

那正規的官方鑑定渠道又是如何呢?

1983年國家文物局為了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而設置的國家級文物鑑定機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發展至今,已經設置了陶瓷、青銅、玉石、雜項、貨幣、書畫碑貼、古籍善本、現當代書畫組、近現代歷史文物組、民族民俗組共10個專業組,委員總數共88人。即便是這樣大規模的國家鑑定團隊,都不敢像節目那樣只靠「看」就能得出真假的結論。

值得一提的是,像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這樣的官方的鑑定機構,屬於公立鑑定,很少為普通的民間藏家鑑定。地方省級鑑定站、公立的博物館等鑑定機構多為事業單位,不具有向民間收藏者提供鑑定服務的職責。只有一些自發組織的公益機構會為大家提供鑑定,雖然是免費,也多是給個口頭建議,不出具文書。

民間收藏最難的就是找對鑑定機構了。

由上海市文物局推薦的上海市收藏家協會為市民鑑定。圖源上海市收藏家協會

新媒體時代的古玩圈

更需要真實嚴肅

對於古玩圈收藏來說,一直存在著「鑑定」「評估」這兩個大難題,千百年,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人敢百分百地給出答案。

鑑定:這東西到底對不對?

評估: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在古玩圈裡,經營、收藏、研究古玩,是一個非常深非常複雜的行業和學科。它不是單純的一買一賣,更不是有錢就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想要涉入古玩界,必須具備綜合性的文化素質。最基本的要懂得什麼是美,要基本了解歷史文化,這是經營和收藏古玩最基本的條件。實際的收藏,通過看書的學習方式,是絕對學不會的。當然前提是要看正版的書,如果像上面那位連「參考書」都是假的收藏者那樣,那就是從「根」上和收藏無緣了。

特別是年輕人,如果你以此為愛好,你要有足夠的眼力判斷新老,有足夠的時間金錢,準確的把握貨物的價值,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足夠的悟性。畢竟古玩行可能為數不多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職業了。

雖然《天天鑒寶》一直在引導觀眾出土文物不能買賣、要上交國家是為了讓大家保護文物。但是,同時它產生了一些負面引導,長此以往容易誤導年輕人,把這個鑒寶這個比較嚴肅的行業變成了一個搞笑的行業。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鑒寶節目會變成什麼樣,也不確定是否會讓古玩圈變得更健康,但不可否認的是,《天天鑒寶》開創了一條讓年輕人喜歡上古玩收藏的口子,拉近我們與這些離大眾很遠的、難以理解的行業距離。

未來,我們需要逐步完善民間收藏鑑定渠道、加入監管機制等,古玩圈健康發展的出路還很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KmzC3gB8MnI47IjTW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