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你究竟是如何昇陽舉陷的?

2019-09-30     金匱真言

柴胡是臨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藥,許多中醫師都擅長運用柴胡,特別是學習經方的一些醫家,柴胡則更是常用的一味藥物。柴胡名稱的由來有個民間傳說。從前,一地主家有兩個長工,一姓柴,一姓胡。有一天姓胡的病了,一會發熱,一會發冷。地主看到姓胡的不能幹活,還要自己管飯,於是把姓胡的趕走。姓柴的有一種唇亡齒寒的感覺,自己也和姓胡的一道離去。

他們無依無靠,既沒有吃的,又沒有住的地方,他們無奈走到了一山中,由於生病的原因,姓胡的躺在地上走不動了。姓柴的去找吃的。姓胡的肚子餓了,無意中拔了身邊的一種葉似竹葉子的草的根入口咀嚼,不久感到身體輕鬆些了。待姓柴的回來,便以實告。姓柴的認為此草肯定有治病效能。於是再拔一些讓胡食之,胡居然好了。他們為了表示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於是將這種草藥稱為「柴胡」。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了柴胡的功效,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就記載柴胡:主胸腹,去腸胃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這些功效後世大都認同,可見古人對於中醫藥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後世認為柴胡入肝、膽經,以醋制柴胡則更佳。肝臟主人體氣機的疏泄,即保持氣的通暢,不至於郁滯於局部,從而形成氣滯證。人體氣一旦不暢,則血液的運行亦會不利,水液代謝也會失去正常,由此可見氣機通暢的重要性。柴胡可以助肝臟通暢氣機,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神農本草經》謂之「去腸胃結氣」,結氣便是氣結於某處,正是氣滯證,氣結在胃腸則腹脹、痞滿,腸鳴時作,矢氣較多,矢氣後症狀稍緩解。

以柴胡治療氣機郁滯的中藥方劑數不勝數,經方中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四逆散等等,無不是以柴胡行少陽之氣,散肝膽之氣滯。後世亦有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名方,以柴胡配合其他中藥疏肝理氣。小柴胡湯八大主症,後世總結為「柴胡八症」,胸脅苦滿就是柴胡湯症的重要指征。

此外柴胡湯證有一個比較有特徵性的症狀,《傷寒論》稱之為」往來寒熱「,即病人發熱與怕冷交替發作,瘧疾的發作便有這種熱型,因此後世論述瘧疾」不離少陽「,柴胡劑被作為治療瘧疾的常用方劑。以上是《傷寒論》中運用柴胡的一些經驗,與《神農本草經》所載功效基本相同。

後世運用柴胡多了一個功效,昇陽舉陷,即中氣不足導致人體脾氣下陷,表現為短氣乏力,內臟下垂。如李東垣創立的補中益氣湯,張錫純創立的升陷湯,治療大氣下陷。均是以柴胡提升下陷之清氣。但是不論是仲景,亦或是《神農本草經》都未曾有此運用。何況柴胡主「飲食積聚」,「推陳致新」,很明顯是將食物向下推送,方向應當是向下,怎麼會有提昇陽氣的作用?這是因為柴胡可以打通三焦,三焦通暢,氣機升降恢復正常,因此脾氣得以上升,濁氣得以下降。

柴胡入肝經,散郁滯之氣,肝上系與目,肝氣鬱滯,眼睛受影響而不明,因此《神農本草經》謂柴胡可以明目。「益精「是因為肝氣鬱滯,疏泄太過,容易導致遺精,柴胡疏肝理氣,打通三焦氣機,氣血得以全身通暢,遺精消失,因此被稱之為」益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F7hG0BMH2_cNUg2HG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