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的茶文化

2019-12-07     金匱真言

說起中國的「飲」文化,一是茶,二是酒,這兩種飲品衍生出了兩種文化,茶像是文人,坐而論道,溫文爾雅;酒如同武俠,行俠仗義,豪氣沖天。一種是靜的品味,一種是燥的象徵。一杯清茶,一碗濁酒,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不論茶還是酒,都與中醫有著深厚的淵源。茶與酒都是中醫的聖人用來治病的良藥。茶的發現與中醫治病救人密不可分。傳說上古時期,中華的老祖先神農氏為了解救生病的大眾,於是遍采諸草,鑑別諸草的毒性,以及各種藥物的作用。神農氏牛首人身,肚腹透明,每吃一種藥物,就可以看到身體的反應。有一天神農嘗到一味藥物,發現它可以清理掉體內的濁氣,加速腸道的運動,像是在搜尋體內的污濁,因此將這種草命名為「查」,後來衍化成了茶。

在中醫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的「七十二毒」,並不是現在所認為的「毒物」,而是現在草藥的意思,因為草藥得天地之靈氣,具有陰陽偏性,因此可以糾正人體陰陽的失衡,因此藥物達到作用以後,便需停止服用,多服則會打破人體的陰陽平衡,因此有「毒」一稱。

茶葉有發酵與未發酵的分別,有黑茶、紅茶、白茶、綠茶、黃茶、烏龍茶,類似於中醫的炮製。炮製的作用有改變藥物性味的作用,如生地黃性涼,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多用於溫熱邪氣侵襲體內,人體血被邪熱衝激,導致的出血,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等;而九蒸九曬稱為熟地黃,藥物的性味和作用就發生了變化,熟地黃性溫,能滋陰補虛,多用來治療陰虛精虧,如六味地黃丸、四物湯等。

茶聖陸羽在《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雖然神農嘗百草可能是一個傳說,但是茶首先作為一種中藥認知是毋庸置疑的。茶與中醫的淵源也是眾所周知,被廣泛認可的。《本草便讀》記載茶葉的功能:「清心而入胃,滌垢除煩,可消食以行痰,解酲止渴,芳香清肅,甘苦陰寒。」其他的本草書籍記錄茶葉的功效大致如此。

茶入中醫的方劑最有名的就是川芎茶調散、菊花茶調散兩方,都是因為被《方劑學》所收載,因此流傳極為廣泛。川芎茶調散治療風寒外邪引起的偏正頭痛,《湯頭歌訣》中稱之為「正偏頭痛悉平康」。其中羌活入太陽經,而治太陽頭痛;白芷入手足陽明經,治陽明頭痛;川芎既可以疏風解表,又能活血化瘀,是治療頭痛的重要藥物,有「頭痛不離川芎之稱謂」,治少陽、厥陰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中之「潤劑」最善於驅散風邪;薄荷、荊芥可以散風邪而清頭目;加茶調以清降。

在《千金方》中記載了茶葉的作用,「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是痛是膈中痰,厥氣上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二升;須臾即吐,吐畢又飲,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乃止,不損人而渴則瘥」。苦味有涌吐的作用,《傷寒論》中有瓜蒂散一方,其中瓜蒂為甜瓜之蒂,味道極苦,胸中有痰濁,發汗不能祛邪,攻下不能驅邪,唯獨因勢利導,用催吐的方式將痰濁之氣排出體外。

茶葉的作用主要是清理人體內的痰濁之氣,發酵輕的清熱作用強,力量雄厚,清理的作用強,同時也容易損耗人體的正氣,傷害人的脾胃。《本草拾遺》:"食之宜熱,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長期失眠的人不適合長期飲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H5t_W4BMH2_cNUgWO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