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中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五十歲到六十歲這個階段,是人生從壯年步入衰老的轉折期,十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比如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變化,社會角色的變化,當然還有家庭環境以及社交模式等、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可以說,從五十歲到六十歲,是人生最大的轉折階段之一,對人晚年的生活狀態有著最為關鍵的影響作用。
孔子
所以,孔子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其實也可以當作一種因果的關係,只有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清楚了自己未來該如何順應天命,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才不會和生活過不去——也就是「耳順」。
我想大概每個人都是如此,在二十三十或者四十的時候,都幾乎不會考慮自己老了以後的事情,因為感覺還早得很嘛,但是到了五十歲時突然就會覺得,如果再不做打算,那老了以後該怎麼辦呢?
孔子
這個時候就會有應該要「未雨綢繆」的想法,那,應該要怎麼個未雨綢繆法呢?至少要做好三個準備!
五十歲到六十歲,只有短短的十年時間,或許你會覺得用十年時間做好三個準備,那簡直太容易了,但是聽完之後,可能就不會再這樣想。
人過五十
首先第一個準備,是做好自己的「養老準備」。一個人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壓根就不是事兒,比如有單位的人退休以後基本不需要擔心養老的事情;
但是另外一種人,比如農民和沒有固定工作單位的人,平時也沒有參與過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這種情況,就特別需要提前考慮養老的事情,否則到晚年什麼保障都沒有的時候,就悔之已晚。
人過五十
五十歲到六十歲要做的第二個準備,是在自己的養老準備以外再做兩筆大額的支出準備。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贍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撫養兒女成長,甚至幫助他們成家立業,同樣也是一種責任。
當然現在大家都倡導應該讓子女獨立發展,但大多數的父母都還是想盡力為兒女提供更高的人生起點,那麼在五六十歲的時候,剛好是父母需要贍養,兒女開始成家和創業的時候,而這兩件事情,都需要用錢來解決。
人過五十
因此說要做好兩筆大額支出的準備。最後第三個準備,就是要做好種種別離的準備,五六十歲的年紀,其實是一個高風險群體,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比如我父母的同學聚會,幾乎每一年,都會少幾個同學參加,因為總有人會因為意外、或者健康問題離世,還有年邁的父母也可能隨時離去,五十歲往後走,對生離死別的體會會越來越頻繁,如果能提前做好別離的思想準備,就不會讓自己的情緒陷入惶恐和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