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座大山瑟瑟發抖

2023-08-17     老斯基財經

原標題:最後一座大山瑟瑟發抖

根源究竟在「藥」,還是在「醫」?

2013年初的時候,上海有家小旅行社讓有關部門盯上了。

這家成立沒多少年的夫妻店,不做旅遊業務,只做會議服務,年營業額卻能從幾百萬飆升到數億元。

摸排之後才發現,這個旅行社的會議業務,大多數是承接一些外資醫藥公司的,尤其是一家叫葛蘭素史克的。

葛蘭素是個超過300多年歷史的老牌藥企,業務遍及全球,平時頭疼腦熱吃的新康泰克、芬必得,都是他們產的。

這麼一家國際醫藥巨頭,不遠萬里跑過來,找了家夫妻店合作,正事不幹,關上門只想開會。

這麼大的會癮,高低也得是個副處級。

揭開蓋子才發現,葛蘭素在國內的分公司,長期縱容默許銷售代表有組織、成規模地向我們的醫療系統發射糖衣炮彈。

公司的財務報銷系統里,講課費、研討會直接就放在「推廣費」的名目下。原本用來讓醫生提高學術水平的會議,成了行賄的一種隱晦途徑。

這些送出去的錢都算在了藥品的成本里,最終要靠患者來埋單,藥價居高難下背後,果然有西方勢力的黑手。

這件事在當時鬧得很大,歐美黑心藥企一邊黑箱作業,抬高了咱們的藥價;一邊大肆行賄,腐蝕了咱們的白衣天使。

不僅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也傳播不正之風,把醫療系統搞得是烏煙瘴氣。

以央視為首的媒體,對這起商業賄賂案做了大量曝光。但過程中有兩個疑點不得不提:

一個是,那些海歸精英、跨國高管,為什麼最後淪落到蠅營狗苟,要假借開會的名義,才能打開營銷的局面?

西方的營銷學大師們,都不講酒桌上如何敬酒這一課嗎?

另一個是,涉案高管對著鏡頭吐槽,說公司並沒從虛高的藥價里,賺到比國外同行更多的暴利。

因為藥價的三成,都被用來打點「神仙」了。

言語間,一種獨具東方色彩的商業賄賂案躍然紙上:只見行賄者受審,不見受賄者道歉。

「神仙」是誰,當初央視並未深究,當然也能理解:

神仙嘛,向來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關於「神仙」的事,央視在按捺了三年後,選擇在2016年聖誕平安夜這天抖了個大的出來。

那一天,央視新聞頻道從9點開始,全天候、高強度連續曝光了藥品、器械和耗材回扣泛濫的現象。

這組新聞號稱歷時8個月,實地蹲守6家醫院,暗訪近百名業內人員。

在暗訪鏡頭裡,拍到了醫藥代表排隊給醫生送「份子」的盛況,拍到了醫生接過裝現金的「信封」。

拍到了醫生和藥代在回扣上討價還價,咬死「至少20個點以上」的細節。

原本醫生和藥代那點事兒,算是個公開的秘密,貢獻了一小半坊間的談資。

但是公開的秘密,不等於秘密可公開。

何況是把桌子底下的交易細節,這樣赤裸地播給全國人民看,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個行業信譽的建立可能需要好幾代,但信譽的崩塌只需要一檔節目的時間。

央視節目播出後僅3天,一場醫藥反腐風暴颳了起來,由9大部委聯手開展的整肅行動迅速鋪開,直指醫院、藥企和醫藥代表。

各地很多醫院嚴防死守,為了打擊藥代,防止醫生們失足,行動的規格和力度,幾乎是反諜戰級別的。

上海有醫院啟動了人臉識別系統,無死角布控整個醫院,一旦發現監控人像符合醫藥代表就立刻報警抓人。

據說重慶的大醫院給供應商開會,強調醫院大廳、相關科室都安裝了監控攝像頭,監控畫面直接聯通到市衛計委。

大連布控抓藥代時要求,沒有預約、不在規定時間和地點跑去醫院拜訪的,都可能被抓,違規企業也可能被踢出當地市場。

更多的地方醫院自己組建了糾察隊,醫院裡的保安以抓藥代為樂。

說起給藥企立立規矩,對藥代重拳出擊,咱們當然有的是手段,見成效甚至比有些藥效都要快。

但針對藥代嚴打的貓鼠遊戲,一定程度簡化了矛盾:藥品亂象背後,是因為有壞人在利誘。

醫藥反腐風暴颳得越狠,有個問題的爭議就越大,藥價虛高、藥品回扣這一久治不愈的頑疾:

根源究竟在「藥」,還是在「醫」?

今年初的時候,湖南益陽市南縣人民醫院的領導,因涉嫌受賄被公開審理。

這位縣醫院領導在藥品集中配送、設備採購、項目招標上大肆牟利,受賄近千萬元,屬於「小官巨貪」的典型。

今年5月的時候,有關部門的一篇文章里,點了雲南普洱市人民醫院兩個領導的名字,說他們:

與供應商稱兄道弟,肆意吃請玩樂、收受禮品禮金。

文章里提到,一台進口價1500萬的醫療器械,醫院進價3520萬,領導們回扣1600萬..……

藥代和診室的醫生要多少「小動作」,才夠得上院長這一筆「大生意」?

沒多久,一場針對醫藥領域的反腐風暴再度掀起,最高會議精神裡面特別提到一句:

緊盯領導幹部和關鍵崗位人員,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

有媒體統計,今年前7個月,全國至少有155位醫院院長等主要領導被查,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兩倍。

稍微有點嗅覺的人已經覺察到了異樣,都說這場時隔7年的醫療反腐風暴,終於刮對了地方了。

風暴波及的地方,大量醫藥學術會議和論壇停辦、大量藥企的工作群解散、眾多醫藥代表被召回。

有消息稱,一些醫務人員被要求主動清退收受的講課費、培訓費、研討費等不合理報酬。有些地方的醫療系統乾脆直接喊出:

要倒查20年。

這場風暴也波及了大量醫藥上市公司,以龍頭恆瑞醫藥(600276.SH)為首的幾隻醫藥股連跌了好幾天,市值蒸發了幾百億元。

風聲最緊的時候,坊間有傳言說,恆瑞位於深圳的辦公室被抄了,但這條消息隨後被恆瑞否認。

恆瑞醫藥2022年的財報里,銷售費用花了73.48億元,研發費用卻只有48.87億元,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銷售費用里,用在學術推廣、創新藥專業化平台建設上面的,就有38億元,占了一半以上。

恆瑞醫藥還不算銷售費用最多的藥企,去年上海醫藥(601607.SH)的年度銷售費用花了142.79億,在A股上市藥企中最高。

這裡面,市場推廣及廣告成本,占了將近一半。

當下,那些經常出門豪車、頭等艙,高端學術會議上被請上台講兩句的「大咖們」,一時間竟噤若寒蟬、銷聲匿跡。

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提問說,普通醫生怎麼看最近愈演愈烈的醫療反腐。

不少醫生現身說法,一邊拍手叫好,一邊說還不夠,有人乾脆說:

看院長躺著掙錢,比我上夜班還難受。

很長一段時間,課外培訓、高房價和看病難,在網際網路上被稱作新的「三座大山」。

如今,前兩個已經躺在地上默不作聲,站在唯一一座剩下的「大山」上的人:

會不會突然感覺到高處不勝寒?

孟德斯鳩曾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

醫療反腐當然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也要意識到,反腐敗不完全是能夠「反」出來的。

它既是醫療行業自身的問題,也是個商業倫理的問題,但又不僅僅是,它還是個「綜合發展水平」的問題。

醫療如此,其他行業又何嘗不是呢?

來源: 老斯基財經(ID:laosijicj) 作者:波旁斯基

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b925ee3902672b1388864829da7c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