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福將」征戰沙場59年,卻從未負傷,專家:看他如何對待士兵。

2022-03-24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清朝「福將」征戰沙場59年,卻從未負傷,專家:看他如何對待士兵。

對於戰爭,特別是古代戰爭,那種冷兵器時代。那種人肉為盾牌的時代。我們知道古代的人口總數往往是比較少的,除了醫療保障以及醫療技術水平有限之外,還有一種便是戰爭。「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王朝的更替,又有多少無名枯骨深埋腳下。今天我們的故事發生在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我們知道清朝後期,外國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屈辱無奈,知道我們閉關鎖國下的危機。但是隨著清宮劇的流行,我們也知道清朝在康熙雍正還有乾隆時期的美好盛世。

不論是哪個王朝,打下江山與守護江山是不變的準則。除了國家內部的治理,對外戰爭更是一種直接有效的增強國力與保護國家的辦法。當然,從長遠角度來看,戰爭的消耗對於整個國家其實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漢初的修生養息政策便是一個例子。因為戰爭的重要性,統治者往往會花大部分國庫資源來招募軍隊與購買軍備。當一個國家連軍需都無法保證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氣運到頭了。在戰爭中,一位優秀的將領是重要的。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清朝前中期鼎盛時的一名將領,楊遇春。清朝「福將」征戰沙場59年,卻從未負傷,專家:看他如何對待士兵。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清朝的背景,清朝不是漢族統治,而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滿族作為統治階級。我們知道八旗子弟,就是全是滿族。這在一方面表示,清朝以滿族官員為中心,對於漢人的任用,主要是作為地方官。不過也有少數在朝廷,但能做到高官的是少之又少。

楊遇春就是一名漢將,老家在四川,他是少數漢人官員中能得到皇帝賞識與信任的武將,在幾代皇帝統治下都作為官員。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跡,主要是平定了白蓮教起義以及張格爾叛亂。當然其實有很多戰役也是由他指揮,只是不為人所知罷了。這是一位久經沙場的將領,以戰爭為榮,以沙場為家。

楊遇春其實也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從19歲考上武狀元,到跟著福康安鎮壓田無起義,接著一系列國內農民起義。他的將才漸漸讓他嶄露頭角,成為將領賞識的人。後來作為常勝將軍又得到嘉慶皇帝的賞識,還被賜予黃馬褂,最後官至陝甘總督,可謂平步青雲。為什麼他如此特別呢?畢竟在中國歷史上,最不缺的便是各路英雄,各領風騷。這要從楊遇春身為一名武將,卻從未受傷說起。清朝「福將」征戰沙場59年,卻從未負傷。

說到沒有受過傷,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按照常理,就算不是一位功勳卓著的將領,只是戰場上一名小兵,那有幾次險象環生,那也是正常的。在貼身肉搏為主的戰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面對如此,有人就說他是一位「福將」。一方面原因,當然是因為楊遇春高超的武藝以及軍事才能,只有足夠強大才能在殺敵的同時保住自己。只有智勇雙全,才會有那麼多勝利。那麼另一方面是什麼?這位清朝「福將」征戰沙場59年,卻從未負傷,專家說:看他如何對待士兵。

刀劍無眼的戰場,再厲害的人若沒有其他人合作,那又怎麼能安然無恙。楊遇春最重要也是最為美德的就是,對待自己的士兵如同自己的兄弟。從不搞特殊待遇,吃穿用度一律平等。所以,士兵對他也是死心塌地,戰場上都奮勇殺敵,保護他們敬愛的將領。

其實歸結起來,就是人心二字。我們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與陳友諒的戰鬥中,就是人心,讓他以少勝多,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而楊遇春的毫髮無傷,靠的依舊是人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5a7745a539997efae9e2ade4af6c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