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的劇情夠生猛啊。
第四集,葉芯和父親聊天,說她原本想要去知權廳,結果被分到了立案庭,她懷疑是父親的安排。
葉芯父親葉存遠是法學教授,學生眾多,他應該有這樣的人脈。
葉芯猜想父親給她鋪路搭橋,我們會覺得她的猜想合情合理。
憑藉這一細節,我們就能看到《底線》生猛的現實主義氣息。
況且,這種生猛的細節,俯拾即是。再舉一例,《底線》最重要的三個角色,方遠,周亦安,葉芯,他們的原生家庭真的是他們人生的起點。
方遠的父親是法官(英年早逝),工作二十餘年,他依舊是副科級,如果順利的話,他在兩年後才能升到副院長。
周亦安的母親在法院後勤工作,起點比方遠低,因此他對升職的熱情遠遠高於方遠。在劇中,他總擔心方遠犯錯誤,會影響職場晉升。
葉芯的父親是知名法學教授,年紀輕輕就是科級幹部。她的領導知道她心高氣傲,讓她去立案庭磨練,接接地氣。從任何角度看,葉芯的職場天花板都遠遠高於方遠和周亦安。
我一直追更《底線》,就是喜歡它在主旋律的外殼下,依舊有天花板級別的尺度,靳東又有代表作了。
1.現實故事改編
刷《底線》之前,我以為它拍的是法官的底線。
刷劇後,我才知道它拍的是人類的底線。
法律是人最低的道德底線,底線之上是人,底線之下是人渣。《底線》用大量案件證明,法律是人的保護傘,有時候也會對人渣無能為力。
我們能在《底線》中找到太多這樣的案例。
比如,第十六集,仗義女發現閨蜜的男友劈腿,拍下視頻證據提醒閨蜜,劈腿男大為不滿申請立案。經過周亦安的調解,兩人達成和解,仗義女有過這次經歷,表示會為劈腿男求情,讓閨蜜原諒劈腿男。
在戀愛中腳踏兩隻船,並且不以為恥的男人,竟然也能得原諒。
這是《底線》的現實表達,也是它寶貴的一面。
《底線》彰顯了法律的尊嚴,也讓我們覺察到法律的無力。
在前十集,方遠和葉芯衝突不斷,葉芯認為,人必須要追求公平正義。然而,方遠則認為,公平正義是理想追求,但更多時候,追求公平未必是最優解,及時止損反而更值得選擇。
奶茶加盟店的糾紛,才讓葉芯明白,如果店主堅持和加盟商死磕到底,追求正義,那麼他們將背負巨額債務。
這種情況下,息事寧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底線》最大的特色是,大量案件都是根據現實故事改編,這給《底線》有了很強的現實主義氣質。
《底線》第一集就有雷星宇殺人案。這件事改編自2017年的辱母案。
他們的判決結果一模一樣。一審的判決結果是無期徒刑,二審判決結果,當事人被判有期徒刑五年。
和雷星宇殺人案同時推進的是女主播猝死案。它改編自2021年杭漂女主播猝死案件。
兩者都有同樣的敘事內核,女主播猝死,是公司和原生家庭雙重壓榨的悲劇。
公司積極推動的加班文化,原生家庭將女兒視為取款機,他們聯合殺害了女主播。
不同的是,《底線》的版本更加溫暖,女主播猝死後,她的弟弟會維護姐姐,反對直播公司拿他姐姐的帳號吃人血饅頭。
在現實中,作為原生家庭的既得利益者弟弟,並沒有為姐姐出頭。
2.超越現實的暗黑
《底線》有個特別厲害的地方,它用太多不可控的隨機變量達成和解。
比如孟偉墜樓案,能夠得到妥善處理,是因為張鵬被孟母感動,主動交代了事情的原委。
如果張鵬迫於高價索賠,咬死他與孟偉墜樓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將面臨更加棘手的情況。
《底線》用不可控的隨機變量推動劇情,其實也在向觀眾傳達一個信息,這終究是電視劇,不是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比這個殘酷。
畢竟,劇中的惡人,現實中有很多,劇中的善人,現實中卻並不多。
因此,《底線》展現的案件能被妥善處理,始終離不開人性的善意。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有陽光,也有黑暗,有善良也有邪惡。很多事情,很難像電視劇那樣輕鬆解決。
同樣依靠人性善良推動的案件,還有李芳凝案。
這是一件性騷擾案,李芳凝將同事張鵬告上法庭,一直苦於沒有證人。女同事原本答應作證,後來被公司威脅。在關鍵時刻,女同事們還是決定站起來,為李芳凝發聲,為自己發聲,也為女性發聲。
李芳凝打贏了官司,她也失去了工作。她離開了猥瑣男同事,卻很難逃脫不懷好意的男性凝視。
李芳凝和同事的抗爭,是作為個體和公司的抗議,她們沒有能力改變女性在職場中被歧視的困境。
看到這裡,你或許感覺《底線》有鮮明的女權色彩。
其實,《底線》提倡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方遠強調過他是平權主義者)。
李芳凝被男性撫摸感覺不舒服,方遠被服裝店老闆年拍屁股,他也不舒服。
諷刺的是,大家會為李芳凝被性騷擾義憤填膺,看到方遠被性騷擾卻會哈哈大笑——比如在一旁吃瓜的王姐。
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女性被揩油是性騷擾,男性被女性揩油,依舊是性騷擾。
如果你覺得這個說法很可笑,那很正常,因為人會創造文化,也會被文化馴化。
很多奇怪的事情,因為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