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武漢面積最大的新城區,黃陂堪稱「武漢之根」,風光秀麗

2022-04-24   蘇丹卿

原標題:作為武漢面積最大的新城區,黃陂堪稱「武漢之根」,風光秀麗

大約在1500年前,一首民間歌謠《木蘭辭》,成為後世家喻戶曉的千古佳話。木蘭替父從軍,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深深鼓舞著每一個華夏兒女。

千年之後,木蘭故里的大美黃陂依舊在不斷發揚著木蘭文化與木蘭精神。

木蘭天池、木蘭花鄉、木蘭山、木蘭湖、木蘭雲霧山、木蘭草原、木蘭清涼寨…..這裡的每一處風光都與木蘭文化緊密相連。

據了解,木蘭生態旅遊區還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優先投資項目。

然而,作為武漢市面積最大(2261平方千米)的新城區,黃陂的深厚歷史遠不止木蘭文化。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三苗氏族在這裡繁衍生息。

境內的盤龍城文化、二程文化(宋代理學家程頤、程顥)、首義文化等更是令這片熱土更加豐富多彩。

其中,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迄今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有「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的說法。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4000餘年的時光,一個又一個歷史細節掩藏在山水間。

據舊志記載,今黃陂區境古為荊州之城。春秋屬黃國之地,楚成王滅黃歸楚。秦統一中國後,分楚為四郡,黃陂屬南郡。 無疑,黃陂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誰能想像,青山綠水的繁花之間,這個「千年古郡」更是以「江北花都」之美譽成為今天武漢市生態最好的城區,堪稱「武漢後花園」。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當大別山南麓喚醒了春風(黃陂北依大別山南麓),當長江之南吹來了濕潤(南臨長江),黃陂的春天愈發燦爛 。

北高南低的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生命迸發出無限力量。境內河湖縱橫交織,水利資源豐富,構成了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萬物共生。

獨特的地理環境帶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也造就了黃陂的風光多樣。高山、森林、河谷、花鄉甚至是草原,滿足了久居繁華鬧市的人們對親近自然的所有想像。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這裡就成為武漢人的自駕勝地、度假天堂,尤為深得親子游、家庭游的喜愛。

心懷熱愛與期待,忘記一路行來的疲憊,忘記工作、生活的喧鬧煩惱,再次所見皆為驚喜。

有人登上雲霧山,沉浸在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海中;有人走進錦里溝,乘坐水上火車深入峽谷森林;

有人奔入木蘭草原,一睹「雲中戰歌」的壯闊畫卷;有人索性打開梵谷的世界,將自己沉醉於木蘭花鄉中唯美浪漫中。

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這片2261平方千米的熱土上,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體驗,獨家記憶,並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成為歷史的一頁篇章,激發著生命的蓬勃朝氣,盡情釋放,盡情享受。

這一刻,大美黃陂從不缺美。

它隱匿了繁華都市的車水馬龍,隔絕了紛擾塵世的煩惱,充滿自然、樂活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了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

就像是一縷拂過山巒的清風,四季芳華,蕩漾了所有人的心田。

這一刻,木蘭精神為思想之湧泉,澆灌黃陂人民的理想之禾、信仰之禾,哺育著黃陂大地的魅力之景、文化之景,自然之景。

頓時,山風捎來了千年前的呼喚,靜靜訴說著大美黃陂·木蘭故里的秀美佳話。

在這片人文與自然完美交融的古老大地上,人們把對生活的理解與熱愛全都濃縮在此,不論是探索自然,還是追溯歷史,黃陂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人。

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終將會被黃陂的大自然所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