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好,我是王了了。咱們繼續講述地球村的經濟故事,今天要說的是生產隊長家的物價突發了奇異的「劈叉」現象。
此時此刻市場上蔓延著一股怪異的氣氛……
由於一些經濟指標走勢異常,研究員們不知該如何定義當前的物價情況。比如近期出現的一個極其罕見的現象——消費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出現巨大背離,而且越發嚴重。俗稱「CPI-PPI剪刀差」。
意思是,生產商的進貨價(PPI)越來越低,但終端消費者的物價(CPI)卻越來越高。
你看歷史上二者也有差別很大的時候,但方向幾乎是一致的,但現在它們是在往完全相反的方向運行。所以現在很多人鬧不清這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後面會給我的結論)
其實對於PPI來說,可以看作是之前供給側改革後的回調,當時去產能搞的工業品價格飆升,現在跌回來也正常。再加上企業主們預見到未來需求不足,主動去庫存,進一步壓低了工業品價格。
但是CPI就很神奇了,背後推手其實就是那隻「超級豬」。
你不知道的CPI統計陷阱
我們知道豬肉價格占CPI的權重很高,所以豬價上漲會拉升CPI。但CPI之所以漲得如此之猛烈,是因為隨著豬價的上漲,豬肉在CPI里的權重也提高了。
這是因為我們統計局採用了一種叫「鏈式拉氏指數」的統計方法,在豬肉價格上漲後,權重會自然加大(從2.1%變成了2.4%),所以才有了近兩個月以來CPI的快速破4%。按照這個態勢,明年豬肉權重甚至會漲到4~5%,屆時我們吃瓜群眾可以坐看CPI隨著豬價上躥下跳的表演。
價格大劈叉還會持續
再說豬肉本身,短期內價格大跌的可能性也很小。一個是因為快過年了,再一個是作為飼料的豆粕價格沒有大跌的空間(毛衣站以後美國大量大豆農民都改種大麻了,產量不可能短期內提升),再加上豬肉漲價以後雞肉作為替代品的供應增加了,而雞也是要吃飼料的啊,對飼料的需求並沒有大幅下降。
由此可以推斷,未來豬肉以及其他肉類價格會帶領幾乎所有農副產品繼續漲價,或者至少維持在高位一段時間。這對於我們無產階級是一大挑戰。
另一邊廂,老百姓在菜市場受到了心理挫折,在其他耐用商品上的消費慾望銳減,導致耐用消費品需求不足,這些中下游廠商的萎縮對上游工業品提供商造成了反噬,PPI持續下跌。未來趨勢還可能持續。
這可能是我們建國以來第一次遇到這麼奇葩的情況——消費品通脹,工業品通縮。如果你是央行,你咋整?
央媽:
全球範圍的通縮去槓桿
整個地球村現在都處在經濟周期頂部向下滑落的階段,各國未來幾年都可能會陷入不同程度的通縮,從美國開始降息就看得出了。
美國剛剛完成的三連降,終於把倒掛了n久的利率曲線給抻直了:
今年關於美債利率倒掛的鬼故事大家已經倒背如流了。直到降息結束,2019年12月(藍色)才生出了一條正常的健康的利率曲線……
鑒於此,用常識去想也知道短期內繼續降息的可能性變小了。
當然除了降息之外,美聯儲還放了另一個大招,就是擴表。利率和資產負債表是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的兩個重要工具,就像左右腳一樣交替向前邁步。當年一邊加息一邊縮表是緊縮政策,收回流動性,現在降息加擴表是寬鬆政策,釋放流動性。
看看最近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發生了啥變化:
美聯儲持有的主要資產就是美國國債(藍線)和MBS(綠線),去年以來這兩個都在減少,此為縮表。今年的反向操作就是讓資產再增加回來,此為擴表。
值得注意的是最下面那條紅線,這是美聯儲近十年來都沒動用過的工具,它叫正回購。意思是美聯儲直接放錢給銀行,釋放短期流動性,讓他們解燃眉之急。國債和MBS屬於中長期資產,對於調節長端利率比較有用,而正回購這種隔夜錢才是調節短期利率的神器。
目前看來,美聯儲的目的達到了,而且在調節市場流動性這件事上,美聯儲的功力已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無論是時間點還是火候的把控,都近乎完美。
美聯儲一頓操作猛如虎,
回頭再看中國央媽一臉土。
央媽吐槽:
我降息,扛不住匯率壓力,人民幣跌了買農產品成本更高,CPI更得漲。
我加息,扛不住信貸壓力,現在貸款數據接近歷史地量,加息等於玩火自焚。
(給股民的福利:在我國,信貸增量跟股市短期相關度很高)
說到這,我們有時候就是要接受自然周期的運行,衰時蟄伏,盛時乘勢而上,這是智慧。不能貪得無厭地總想戰勝周期,這是愚蠢。
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需要蓋上棉被蟄伏一段時間了,政策上被捆手捆腳,難以施展,我們只能多吃泡麵,自求多福。好在目前來看我們還不會陷入嚴重的滯脹。
歷史上發生嚴重滯脹的國家都是因為匯率大幅貶值(比如德國和美國),而帶來的惡性通脹,同時伴隨經濟衰退。按照達里奧的研究,出現滯脹的國家,一般是對自己匯率無法把控的,並且處理債務和分散不良影響的能力有限。
這兩點我們應該都不符合,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559D28BMH2_cNUg1a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