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臨終前住院3個月,妻子林達僅來探望一次,並帶走離婚協議書

2023-12-05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路遙臨終前住院3個月,妻子林達僅來探望一次,並帶走離婚協議書

1992年11月,享譽文壇的路遙,已經病入膏肓。他的妻子林達在路遙住院的3個多月里,第一次來到他的病房,也是最後一次。

她的目的很單純,只為了向路遙提出離婚。這已經是林達第3次向路遙提出離婚,也將是最後一次。

看著一臉決絕的林達,形容枯槁的路遙,臉上帶著愧疚和苦笑。他掙扎著站起身,一手扶著病床的攔杆,艱難地在離婚協議書上籤下「路遙」二字。

簽下離婚協議書後,路遙的淚水再也止不住。這個曾經熬過那麼多艱難歲月卻也不曾皺過眉頭的男人,竟也有脆弱的一面。

林達遲疑了一下,還是帶著離婚協議書離開了。

一、貫穿一生的貧窮

路遙本名王衛國,「路遙」是他第一次發表作品時的筆名。這筆名是為了紀念他熾烈而失敗的第一段戀情,是他看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後的感悟。

1949年12月3日,路遙生於陝北清澗縣。

出身農民家庭的路遙,自小便經歷了人世間的苦楚與辛酸。除路遙外,家裡還有其他幾個兒子與女兒。一家上下十來口人,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變得愈加貧困。

在這個破敗家庭生活了7年的路遙,並未吃過一頓飽飯。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路遙的父母想到了將路遙過繼到伯父王玉德戶下。

1957年,7歲的路遙被父親送到了數十里外的伯父家裡。

當時他們走的是山路,小路遙稚嫩的雙腳也被磨的全是血泡。父親說是要來探望伯父,但小路遙心中卻有不好的預感。

「娃,我去集上買點東西,很快就回來。」路遙的父親臉上帶著笑。這個身高只有150cm、身形佝僂的男人,臉上帶著些許侷促。之後,他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小路遙清楚,父親只不過是在撒謊,他不會再回來了。在路遙看來,與其說是過繼,不如說是拋棄。

伯父家的情況也並未比路遙的原生家庭好上多少。路遙整日穿著一身破舊不堪、滿是破洞的衣服,就連鞋子也破了一個大洞,以至於他的腳趾突兀地露在外面。

因為貧窮路遙一度成為了眾同學嘲笑、挖苦的對象,但他並未因旁人的鄙視而失去生活的希望。

長大後,路遙因成績優異,以工農學員的身份被推薦到了延安大學的中文系上學。其間他經歷的辛酸,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

他面臨過沒有學費上學的窘迫,也經歷過餓得發昏只能靠挖野菜充飢的艱難,更經歷過無數次的不看好與否定。

正是這種經歷造就了他隨遇而安、堅韌不撥的性格,以至於在他成名後的數年裡,他也仍舊能從一口大餅、一根大蔥中得到滿足。

但貧窮對他的影響卻是如此深遠,他一路走來,將無數底層人的生活看在眼裡,這促使他將這些所見所聞寫下來。

而在讀大學期間,路遙就已經走上了創作的道路。

二、曲折的愛情之路

要說路遙之所以能夠順利讀完大學,並安心搞創作,離不開其妻子林達的幫助。

按路遙伯母李桂英女士的話來說就是:「路遙上大學前靠家裡,大學後靠媳婦林達。」

李桂英

不過在林達之前,路遙還曾談過一任女友,只不過這段感情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路遙這筆名也與這任女友有直接關係。

1968年,路遙被選入延川縣革命委員會,期間他邂逅了一名年輕美麗的女子。此女名叫林虹,是從北京來的知青。

路遙深知自己和林虹之間的差距,但他還是被林虹迷住了。他那一身破舊的棉襖,裡面的棉花都露在外面,儼然一副普通農民形象;而反觀林虹,衣著得體,舉手投足間皆是大小姐的不凡氣質。

雖然這種情況在路遙出任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後得以改觀,但二人在思想、家境上的鴻溝,卻註定他們的戀情無法長久。

1970年,國家在知青中招工,在那個年代能夠成為工人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林虹因體檢不合格被刷下,路遙獲得了縣上僅有的一個指標。

但路遙最終將這個指標讓給了林虹,於是林虹便去了銅川市的一家保密工廠,留路遙一人在延川縣。

林虹剛離開的一段時間裡每月都會給路遙寫上一兩封信件,還曾將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寄去大半給路遙。

但這樣的信件,隨著時間的流逝卻越來越少。最後,一封林虹書寫的「斷交信」被送到了路遙手上。

林虹起先看重路遙的才華,但二人分隔兩地,感情愈發淡薄,林虹又與一名軍官相愛了。

路遙悲傷不已,卻也無可奈何,他甚至嘗試過跳河自盡,雖然最終失敗了。

同年夏天,路遙被選進了縣通訊社培訓。在縣通訊社培訓期間,路遙邂逅了林達。

林達與林虹是在同一個機關大院長大的好閨蜜,但她又與林虹多有不同。她務實、自信,且不像林虹那樣介懷路遙的農民身份。

雖然二人在家境上的差距同樣巨大,但路遙卻始終不願意放棄這段感情。

路遙好友曾開玩笑說路遙是「想吃天鵝肉」,問他為什麼不找個本地姑娘娶了?

路遙卻回道「本地的哪個女子能夠供我上大學?難道我就一輩子窩在農村的小山坳里嗎?」

這話看似帶有一些功利氣息,但其實路遙並不是一個貪圖物質生活的人,他也從未將林達當作自己走出大山的工具。

他能夠說出這番話,只是在同不公的命運賭氣罷了,他不甘心被自己的出身限制到死。

林達祖籍福建,不過在1973年的春節,她卻並未回家探望父母,而是留在了路遙身邊。

待林達回到家中後,她興致勃勃地向母親談起路遙,說路遙踏實、勤奮、有才情、富風趣……

林達的母親聽完,思索片刻問道:「你說這些,都是路遙的優點,那他的缺點呢,你有了解嗎?」

林達一時語塞,這是母親語重心長地說「感情不是兒戲,你既然對他的缺點一無所知,就代表你對他還不夠了解。」

「你們的事還是暫且緩一緩吧,你需要冷靜下來,好好看看這個男人的優缺點,當你願意接納他所有的優點與缺點時,你們才能算真正的在一起。」

林達沉思許久,覺得自己先前確實太過激進,她需要冷靜下來。於是,林達開始有意和路遙疏遠。

而在路遙的視角里,林達自從回家後便與自己保持距離。在他看來,應該是林達的父母覺得自己出身低微,配不上林達,林達也受到影響,這才和自己疏遠。

路遙這人向來不懂得變通,在他看來林達的態度就是沉默的拒絕自己,他也不想著向林達問個清楚,就直接默認林達放棄了自己。

悲傷萬分的路遙找到好友曹谷溪,向其哭訴自己的經歷。

曹谷溪一邊安慰路遙,一邊暗自思索,在他看來,林達並非是始亂終棄之人。於是,曹谷溪找上了林達,了解情況後,曹谷溪得知了真相。

曹谷溪是路遙為數不多的摯友,也是他和林達的媒人,他曾多次給予過路遙幫助,也包括這次。

曹谷溪告訴林達「你母親的話固然很有道理,但也並非是讓你與路遙分開,而是想讓你好好想想自己應該在這段感情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林達聽後覺得有些道理。

「相互了解是很重要的,愛情不能是空中樓閣。」曹谷溪說。最終,林達被打動了,決定要重新了解路遙。

不久後,二人的重歸於好,感情也迅速升溫,1978年1月,路遙和林達完婚了。

三、苦澀愛情終將落幕

之後林達懷孕了,但路遙的心思卻沒怎麼放在林達身上。

林達懷孕期間,路遙幾乎沒有去關注過林達的情況,他只一心寫作。

懷孕期間的女子無疑需要照料,但她的丈夫並不那麼盡心盡責。這對於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但林達還是選擇支持丈夫,她默默承受著一切。

婚後第二年,林達生了一個女孩,取名為路遠。

路遠降生後,路遙高興了好一會兒,但之後他又將家庭拋在了腦後。

雖然林達一直很支持路遙進行創作,但婚後路遙給林達和女兒的反饋卻越來越少。

對於路遙來說,他始終將創作放在第一位,家庭放在第二位。

1980年,路遙創作出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並於次年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路遙創作的《人生》、《當代》也相繼獲獎。

但在事業順風順水的同時,家庭中的裂隙也越來越大。

此時的林達一邊要照顧女兒路遠,一邊還要進行工作,她分身乏術。然而本該替她分憂解難的丈夫卻躲在某個暗室之中專心進行創作。

1984年,路遙有了創作《平凡的世界》的構想,而這時林達已經表達出離婚的意願了。畢竟沒有哪個女人能夠忍受丈夫一次次的缺席,尤其是在她最困難的時候。

但路遙呢?他對此事也並未多麼上心,他覺得林達只是在說氣話。

為了創作出《平凡的世界》,路遙從西安回到了陝北的小山村,期間他和好友說自己要來這裡「避避風頭」,顯然他是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林達和女兒的疏忽。

他整日進行創作,將其他一切都置身事外。路遙每天要寫作十數小時,常常凌晨三、四點才能入睡,全然忘記了自己已有家室。

二人的思維習慣、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本就有著天差地別,而當路遙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創作中後,與林達的夫妻關係也逐漸名存實亡,只是路遙渾然未覺。

1987年,路遙開始《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分的創作,這時的路遙,別說陪伴妻女,就連自己的休息、娛樂時間也被他完全剝奪。

路遙每天工作到深夜,期間餓了就啃干饅頭,渴了就喝一口涼水。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林達見到他時也勸他去醫院檢查檢查,但被路遙拒絕了。

一次又一次的忽視與不理睬,加上自己也要承受養育女兒與工作的雙重壓力,林達終於再無法忍受這段名存實亡的婚姻。

1992年,林達又一次提出了離婚,這時女兒路遠已經小學畢業了。

路遙一支又一支地抽著煙,愁苦萬分,他並不同意離婚。

但林達早已將路遠接到了外婆家,又辦好了路遠的轉學手續,這是擺明了要與路遙撇清關係。

見林達態度堅決,路遙只好同意離婚。

同年,路遙又被檢查出了肝硬化合併腹水,情況危急。肝腹水是肝硬化常見的併發症,若腹水量過多,則隨時有可能危急生命。此時路遙的病情已經到了晚期。

這一時期的路遙借住在朋友家中,他經常大口大口的吐血,腹部的劇痛令他無法吞咽食物,他只能靠小米粥果腹。

病痛的折磨令他精神渙散、日漸消瘦。

到了9月,路遙倒下了,之後又被送到西安進行治療。

一個多月後,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最終,1992年的11月17日,路遙因為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離開人世,享年42歲。

而在他住院到去世的三個月中,妻子林達才第一次看望他,且僅僅是為了離婚而來。

路遙最終孤獨地離去了,人們對他的妻子林達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林達就是嫌貧愛富,但倘若林達真的如此,她又何必在早年不斷資助路遙,並堅持與路遙在一起呢?

二人的共同好友海波曾這樣說道:「其實二人之間的不愉快,主要責任並不在林達,而是路遙。」

「他將自己最好、最大、最本質的一面留給了社會與讀者,卻將陰影留給了林達與女兒。」

路遙病逝後,妻子林達和女兒路遠手裡拿著一副輓聯為他送行,其上寫著:「路遙,你若靈魂有知,請聽我們哀訴」。

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指責紛至沓來,人們批判林達是個無情無義的女子,在路遙最艱難的時候離開了他。而林達只是緘默不言。

她將是非功過留給他人評斷,但她承受過的那些壓力,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誠然,路遙是一個出色的作家、詩人,但他並不能算上一個稱職的丈夫、父親。

點評

知名作家賈平凹曾這樣評價路遙:「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就像夸父,但終究渴死在逐日的路上。」

路遙的故去,令人扼腕嘆息,世上少了一個傑出的作家,一個能夠切實體會廣大普通民眾的哲人。路遙的一生極盡清苦,其感情也始終未能順利,即便是臨終也要被妻子強迫簽下離婚協議。

但於文學事業而言,他又是無比成功的,他的作品在讀者中間廣為流傳,被奉為不朽的佳作。其艱苦卓絕的創作經歷,其堅韌不撥的意志,時時激勵著後來者。

但在對婚姻的處理上,路遙卻做得並不夠好。

不過要說責任全然路遙,卻也過於武斷。對於林達這樣的新時代女性來說,她並不願意成為傳統意義的上家庭婦女,整日相夫教子而放棄自己的事業。

這段感情最終會落幕,路遙固然有錯,但二人觀念、思維的不同,也註定了他們的婚戀無法長久。

參考文獻

1、央視網:《路遙的平凡世界》

2、光明數字報:《路遙的婚戀往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3ff2c3f7a2fba468cd2b38b340cd3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