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2024-06-26     中國經濟時報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郭錦輝

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並發表重要講話。這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科技界引發熱烈反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的時間。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總結了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精闢論述了科技創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偉大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為做好新時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錨定科技強國戰略目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部署了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主要任務。這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向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穩步邁進的重大號召,彰顯了我國如期建成科技強國的決心和信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石敏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科技工作者備受鼓舞。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產業創新與金融研究院院長酈金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方向和路徑。科技工作者要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國家繁榮與人民幸福奮鬥。」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創新發展政策所副所長眭紀剛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成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的重要推動力。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還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要素: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擁有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眭紀剛認為,實現建設科技強國目標,需要從多個方面努力推進我國的科技發展。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新型舉國體制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各類產業為載體,瞄準產業技術發展需求,加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強化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特別是鼓勵民營科技企業參與產業重大科技項目,與高校院所開展聯合攻關。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改變我國當前科研力量分散、組織化程度不高、科研評價不合理等問題,需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在科研評價、崗位晉升等方面建立更加合理的機制,在經費使用、出國交流等方面能擁有更多自主權。為解決我國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矛盾,亟須改革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從應試能力培養轉向創新能力培養,營造各類人才成長的寬鬆環境。

酈金梁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要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應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強科技金融支持,優化創新政策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要統籌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效率。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部部長王曉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現在接近「十四五」末,同時已經開始做「十五五」的各種研究準備。在這樣一個時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國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部署,點明了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王曉明表示,科技創新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既涉及重點領域,也存在薄弱環節。先進位造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都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領域。在薄弱環節方面,先進位造業、傳統產業還存在一些技術短板、「卡脖子」環節。特別是需要通過先進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的供給,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更需要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來引領新產業、新賽道的發展,在具備條件的一些領域,推動我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現趕超。

「發揮好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會更好得到體現。未來,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並將此真正落實到位。要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發、布局、組織,以及關鍵共性技術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加強引導,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王曉明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王磊對本報記者分析認為,「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部署,對於我國下一步深入推動智慧財產權高質量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建設科技強國蓄勢賦能提出了新要求。

「我國製造業重點領域所存在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結合不緊密,智慧財產權『多而不優』,對產業支撐力不足的客觀問題,這種狀況不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科技強國的新要求。我國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是造成高質量專利不足的核心原因;高水平的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嚴重不足,是一些專利無法被發掘出來的深層次原因;專利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權利人顧慮重重,是很多專利無法成功轉化的重要原因。」王磊說。

他建議,未來要調整專利補貼的方向,將經費支持從單純的專利「申請」環節逐步過渡到專利「維護、分析、挖掘、運營」等環節;建立「國家關鍵領域戰略專利庫」;優化專利成果評價機制,強化市場評價導向。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3995f5e8f77b296b207b28670c2dd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