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端著的賈政,無趣的人生

2023-11-09   少讀紅樓

原標題:紅樓夢:端著的賈政,無趣的人生

在賈府中,賈政一直秉持著一種高傲、冷漠的態度。他總是端坐在書房中,對府中的大小事務漠不關心。他試圖通過一種虛偽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威嚴和地位,卻忽略了人生的真諦。

寶玉在大觀園賦詩那一回,他無論是大觀園題匾、作楹聯,還是陪客對答、當眾賦詩,絲毫沒有窘怯之態,而老父親心中飄飄然,口中依然罵兒子「逆子」、「蠢貨」。

賈政年輕時也是寶玉一樣的人,他並不是天生的端方呆板,出仕前,他「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寶玉在清客們跟前作詩,當父親的內心是歡喜的,可他如鯁在喉的是寶玉沒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其他方面的優點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兒子賈寶玉在幼年抓周時盡抓些脂粉釵,賈政斷定他長大後為酒色之徒,便一直厭惡他;加上寶玉對讀聖賢書考功名的敬而遠之,所以賈政罵他是「畜生」、「逆子」,曾親自掄起大板子朝寶玉狠命打去,隨後還要用繩子來勒死,因母親的阻止,才未勒死親兒子。

賈寶玉骨子裡的那一份對禮教的反叛和對功名的淡然,在對待人和人的關係中,一種超越階級的平等的人性觀,是賈政所不能理解的。

在賈府中,他被視為一個嚴厲、不近人情的父親和丈夫。他的端著,不僅讓他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樂趣,也讓他周圍的人變得疏離。

當賈府面臨衰敗的時候,賈政的端著也無法挽回這個家族的沒落。他的冷漠和自私,讓他無法感受到家族的變化和危機。最終,賈府的衰敗和破滅,讓賈政的虛偽和端著無處遁形。

政老爺的形象和地位,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表象,與他的真實內心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筆者深入剖析這個人物時,突然發現,他的端著與冷漠背後,隱藏著一個真實的自我。他的人生,就像一部黑白影片,缺乏情趣和真實,讓人倍感壓抑。

他端莊嚴肅,甚至有些古板,給人的第一印象難以忘懷。他總是以一種威嚴的姿態出現,對待子女、下屬乃至親眷都顯得嚴謹而刻板,缺乏生活情趣。這種過度的嚴肅和端莊,讓人不禁想要深入思考其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賈政的形象與性格特點,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將儒家統治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賈政作為權威的象徵,流露出統治的威嚴。他的言行舉止嚴謹至極,始終恪守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將家族的名譽和地位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種價值觀,在當時的社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賈政的形象,便成為了這一時代的代表。

賈政與賈寶玉是父子關係,但他們的性格和價值觀卻有很大的差異。賈政作為封建社會的權威代表,對家族的名譽和地位有著極高的要求,同時也對自己的言行恪守不渝,才顯得他正己守道、呆板無趣。而寶玉則是一個叛逆者,他對封建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持懷疑態度,不願遵守社會規範,更不願為了名利而犧牲自己的自由與個性。

這種差異使得父子關係複雜化;一方面,賈政作為父親,對寶玉有著一定的期望和要求,希望他能夠繼承家族的傳統,維護家族的名譽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寶玉的叛逆和不受拘束的性格又常常讓賈政感到失望和憤怒。

在《紅樓夢》中,賈政表現出一系列頗具爭議的行為,最具爭議性的就是他對趙姨娘的寵愛上。

趙姨娘作為一位自私愚昧、搬弄是非的人物,時常引發諸多紛爭,展現出一副面目可憎的模樣。人們在觀察後不免產生疑問,像賈政這樣身份高貴、自命清高的人,跟同樣端莊的王夫人不住一起,粗鄙暴躁又愚蠢的趙姨娘卻能吹到枕頭風?

其實並不奇怪,他在平日裡過於道貌岸然、神經緊繃,導致長期缺乏釋放和宣洩的渠道。而當他面對趙姨娘這樣唯命是從的女子時,他能夠暫時放下虛偽的面具,獲得一種解脫,從而尋得內心的撫慰和平衡。對於情侶間所追求的志同道合、高雅情趣,賈政似乎並不太看重。

也許是他在趙姨娘那裡找到了某種共鳴,也許是他需要從日常瑣事中解脫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他對趙姨娘的偏愛確實令人費解,這也反映出他在面對壓力和困惑時的獨特應對方式。

「一切在程度上有點過度的東西,本質上都有可能是他的反面。」這句話適用於賈政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他與趙姨娘的感情,可將其視為一種自我調節和心理平衡的手段。這一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並不鮮見,人們在面對壓力和困擾時,往往會尋求一些特殊的方式來釋放和宣洩。

他與子女、親眷、下屬的關係顯得疏離而冷漠,似乎有一道無形的隔閡。他的嚴肅刻板,無疑加深了這種距離感。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他對自己情感表達的限制。正因為如此,他無法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也無法真正體驗到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這種自我設限,使得他的人生少了許多色彩與溫度。

嚴肅刻板的他懷抱追求名利地位的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內心體驗和情感表達,使得他的人生變得單調乏味、缺乏情趣。這種過度的追求不僅沒有讓他得到真正的內心滿足,反而讓他的人生變得無趣甚至悲哀。

端著,是因為他試圖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地位。然而,這種做法卻讓他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讓他的人生變得毫無意義。

賈政「正不正」?真的不好判定,賈政「悲不悲」?任誰都一目了然吧。

作者:楊琥媚,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