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聖誕節必吃的火雞,肉多又營養,為啥在中國卻沒人吃?

2023-12-23     市井覓食記

原標題:美國人聖誕節必吃的火雞,肉多又營養,為啥在中國卻沒人吃?

聖誕節對於歐美等西方國家來說就如同我國的春節,人們為了慶祝聖誕節,多會在家中擺上聖誕樹,裝扮成聖誕老人給孩子們送上禮物,全家人聚在一起慶祝吃團圓飯,而每家每戶的飯桌中間往往都會擺著一整隻火雞作為主菜一飽口福,以示慶祝聖誕節的到來。

因而在歐美等地,火雞都是非常受歡迎,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像在美國僅是聖誕節這期間幾乎就能消耗掉兩千萬隻以上。火雞能被歐美國家的人所喜愛,自然也有很多外國廠商看見這一點希望能將火雞引進到中國大賺一筆,然而現實遠不如他們所想的那麼順利,一向熱愛美食且對各種食材包容性都極強的中國人,對火雞卻沒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幾乎無人問津。

在歐美如此受歡迎的節日美食火雞,肉多又好養,為何到了中國就難以打開銷售市場被端上國人的餐桌呢?具體原因還要細細道來。

被歐美人所喜愛的火雞

火雞是原產於北美的一種高地路鳥,其外貌獨特,體型高大健壯,羽翼豐滿華麗,常棲息於水邊林地,最早是由墨西哥人將其馴化成了家禽,成為北美原住民的美味佳肴。英國人在最早登上美洲大陸時,初次見到火雞時因其獨特多彩的造型,還以為火雞是來自土耳其、印度的鳥類品種。

到了十六世紀,越來越多的歐洲人移民至美洲,因當地物產貧乏,而經常能在山野間看到的火雞就成為了他們主要食用的肉類。他們也被肉質緊實鮮香的火雞所征服,越來越喜歡食用火雞肉。

後來就有人將徹底馴化後的火雞運送回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廚師也研究出來更多烹飪火雞的方法,從烤火雞到燉煮火雞,或是用黑松露燴火雞,以及用火雞肉做的餡餅、沙拉、漢堡、三明治等等,各種火雞菜肴迅速風靡歐洲。火雞也順利得到了歐洲上流社會的認可,但凡有宴會、節日聚會舉行,就一定會準備上一隻火雞,不然就會覺得缺了些儀式感。

現今,火雞在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國,甚至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眾多國家都有大量分布養殖,每到感恩節、聖誕節,火雞更是成為他們爭相購買的肉類。

火雞對歐美人的意義

火雞對歐美人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美食,英國人當時遠渡重洋流亡到美洲大陸後,所登陸的地方也是荒無人煙,一度身陷於饑寒交迫的絕境之中,幸而遇上了善良的印第安人,向他們提供了很多食物和生活用品、生產工具,這些英國人才得以存活並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園。

次年英國人在安頓好後,也在秋季喜迎了豐收,為了感謝曾經援助過他們的印第安人,就定在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準備了豐盛的晚宴,邀請印第安人來聯歡慶祝,而晚宴中的主菜就是獵獲的火雞,因為在美洲火雞比鵝的數量要多得多,體格更大肉更多,很適合這種盛大的活動。

這一次的聚會頗具歷史意義,也是感恩節的起源,所以火雞也成為了之後慶祝感恩節的必備美食,後來也成為了聖誕節等其他節日的主要美食。

另外歐美很多國家都面臨著肥胖等健康問題,而火雞因為它高蛋白、低脂肪的優點,被西方的很多營養學家評為「超級營養食物」,所以火雞除了作為節日美食外,也成為了很多歐美人所喜愛的健康營養肉類,用它來代替豬肉、牛肉食用。

為何火雞到了中國就沒了吸引力?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火雞個大肉柴

火雞的體型高大健壯真不是說說而已,它的個頭是家雞四到五倍,成年的火雞體重能達到11公斤左右,出肉率很高,甚至被稱為「造肉機器」,富含大量的優質蛋白,脂肪含量不高,且僅有的脂肪還是有益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所以火雞在歐美人眼中都是滿滿的優點。

但也正是火雞的脂肪含量少,使得其口感很柴,像很多人都不喜歡吃較柴的雞胸肉,因為它的脂肪含量很低在5%左右,而火雞的脂肪含量只在2%,由此可知火雞肉吃著會有多柴,加上肉質纖維還粗,所以對於更喜愛鮮嫩口感的國人來說,火雞肉實在是難以下咽。

火雞個頭大這點在國人看來也並不是優點,一隻雞有十來斤,一般的家庭一頓或兩頓很難吃完,除非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還有可能做好後一次性吃完,不然本來就柴的火雞肉,隔夜後再吃那估計會柴得咬不動。而且別說火雞了,就是大一些的鵝,在我國的銷量都遠低於雞鴨這些個頭偏小的家禽肉類,國人的吃肉量與歐美人相比還是要小上很多。

二、不適於中國的烹飪方式

火雞最常見的烹飪方式,就是將整隻火雞腌制後塞入烤箱烤熟,而在國內大部分家庭是沒有這麼專業的大烤箱的,烤在我國的烹飪方式中也排不到前列,大眾更喜歡煎炒蒸燉煮這類烹飪方法,只是偶爾會到外面的飯店吃個烤肉、烤串。

火雞肉同樣也不適用於我國的這些烹調方法,它肉質較為厚實,難以入味,歐美人會在其腌制烤熟後,分食再塗抹上蘸料食用,而國人則更講究菜肴在烹飪時的調味和入味,所以即使是用我國這些烹調方式烹飪完成後,火雞肉吃起來也是又柴又寡淡,相比之下還是豬肉、雞肉、魚肉、牛羊肉吃著更香更有滋味。

三、養殖成本較高

火雞的大個頭也就意味著它的生長周期要遠比普通的肉雞長許多,一隻火雞的生長周期在一年左右,哪怕是工業養殖的火雞也要半年左右才能出欄,而現今的肉雞隻需要兩到三個月就能出欄。

另外火雞的出肉率雖高,但它的食量也極為驚人,簡直就是家禽界的「大胃王」,它每日所攝入的飼料量是肉雞的五六倍,養殖成本要高上許多。而且養殖火雞還需要較為寬闊的場地,不然以火雞那強健好鬥的特點,只圈在一個小小的養殖棚中肯定會互相攻擊撕咬,國內若是想要養殖必須得找一塊有很大面積的山坡、林園的地方去散養火雞才行。

在這些養殖條件和成本的疊加下,我國那些僅有的想要飼養火雞的農戶也會逐漸打消這個念頭,即使飼養好了之後也要發愁於火雞的售賣渠道,還不如老老實實飼養雞鴨、豬牛羊這些受歡迎的家禽牲畜。

四、沒有傳統文化的加持

其實火雞早在150年前就被西方一些國家的海員帶入了中國,對於他們來說火雞是賦有節日意義的美食,可火雞對於中國人來說就是剛剛從外國傳入的食材,並沒有深厚的感情,也沒有任何傳統文化的加持。

我國又不過感恩節、聖誕節這些西方節日,而在過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眾多中國傳統節日時,我國這深厚的歷史和美食文化,使得本身就有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節日美食,大家也無須再把別的國家的節日美食端上自家餐桌,而且火雞這食材口感美味值又不夠,更不值得大眾將這一樣毫無傳統文化符號的食物放在心上了。

——老井說——

火雞主要還是因為口感差這一點一直沒能在中國流行起來,但在未來也可能會有專業的人士將火雞進行雜交改良,來改善它的肉質,適宜中國的烹飪方式,若是價格能接地氣便宜些,說不定也會成功打開國內的市場,受到中國食客的歡迎。大家都品嘗過火雞肉麼?具體口感滋味如何?有吃過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和市井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cea0c0dadbb29f0fbf9b0d81a4a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