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被送進精神病院....

2019-12-29     INSIGHT視界

文 | Cheryl

From 精英說

微信號:elitestalk

在「虎媽虎爸」這些名詞出現之前,大約在1910年,一位名叫鮑里斯·西迪斯(Boris Sidis)的哈佛心理學教授也在不余遺力地宣揚自己培養孩子的方式方法。

很多人都說,他的兒子——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而他,正是這個天才傳奇的締造者。

圖片來源自 Google

1898年,小 Sidis 出生於美國波士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露出了驚人的才智,被稱為 20世紀初的神童。

他有多聰明呢?

2歲可以閱讀《紐約時報》;

4歲可以用希臘文閱讀《荷馬史詩》,

以拉丁文閱讀《高盧戰爭》;

6歲自學解剖學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8歲通過MIT的入學測試;

可以熟練地使用英語、拉丁語、法語、德語、

俄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以及亞美尼亞語。

並且在他11歲那年,

正式進入哈佛大學,

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之一,

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天縱奇才」。

圖片來源自 Google

1910年1月的一個早晨,數百名學生和教授聚集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廳,11歲的 Sidis 就站在台上,向所有人展示了他對第四維數學的研究,彼此,台下的人無不對這個明日之星的未來成就充滿期待。

而在人群當中,最驕傲的當屬 Sidis 的父親——鮑里斯·席德斯。

鮑里斯·席德斯是20世紀幼教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薩拉是名醫生,在當時,能夠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寥寥無幾。兩人都是烏克蘭猶太移民,由於政治和宗教迫害,他們逃離了烏克蘭,決定定居紐約。

Sidis 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僅將鮑里斯和薩拉的基因結合起來就知道,他們的孩子一定天資聰穎,頭腦靈活,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要的,是一個天才!

「人造天才」養成計劃

鮑里斯認為,人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震驚世人的天才型人物,夫婦倆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培養實驗」,為此妻子薩拉甚至辭去了醫學專業的工作,一心一意培養兒子。

他們將全家的積蓄都花在購買書籍、地圖,以及其他學習工具上,並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安排了滿滿當當的「早教課程」。

他們在 Sidis 的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並且不斷地在孩子身邊拼讀這些字母。緊接著,他們又用各類教科書代替了兒童玩具。於是,Sidis 的整個幼兒生活都被各種各樣的幾何、地理,以及外語知識包圍了......

圖片來源自 Google

利用鮑里斯的創新心理學技術,Sidis 被教導在幾個月內識別並讀出字母表中的字母。在6個月大的時候,他已經開始使用一些初級的詞彙。

根據鮑里斯的言論,早教的效果似乎卓有成效:「席德思在出生時只能說是一般聰明,但經過我的實驗後,他逐漸能夠自我學習,並對各類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Sidis 在2歲的時候可以閱讀《紐約時報》,坐在高腳凳上用英文和法語打字,給梅西百貨(Macy's)寫信,詢問自己想要的玩具到了沒。與此同時,他需要同時學習7種不同的語言,包括:法語,德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希臘語,俄語,以及他自己創作的一種語言 Vendergood。

整個嬰幼兒時期,Sidis 都在獨自苦讀,他沒有可以交往的朋友;沒有單純娛樂的玩具;搞不懂同齡人的生活,更談不上享受童年的樂趣,很多時候,他都表現得過分沉著和壓抑,不像一個孩子。

與此同時,他的日常行為伴有嚴重的強迫症,例如:他無法容忍餐廳侍者哪怕是晚一分鐘的上菜,如果不小心遲了,他就會難受地雙腳亂蹬,並用叉子用力地敲打桌面,整個人寫滿了焦躁不安......

圖片來源自 Google

9歲的時候,他通過了哈佛的招生錄取,哈佛考慮到他的「心智尚不成熟」,拒絕了他的入學要求。但他的父母進一步向哈佛施壓,當 Sidis 11歲的時候,終於進入了這個地球上最富盛名的大學之一就讀。

Sidis 的父母對兒子的教育要求太高,遠遠超過了一個孩子所能接受的界限。小 Sidis 雖然智商超群,但在心理和情感上還是個孩子,無法融入周圍的環境。慢慢地,大家發現了這個天才兒童的不尋常,比如在不該笑的時候長久而怪異的痴笑,甚至因此被當作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

但兒子的異常並沒有讓父親放棄「培養計劃」,他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冷漠地繼續「實驗」。

5年後,Sidis 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然而他在哈佛的日子並不快樂。

他是哈佛的笑柄。他承認自己從來沒有親吻過一個女孩。他被周遭的刻意打量包圍...... 在哈佛的日子裡,他無時無刻不想逃離,他想離開這個對自己充滿「敵意」的學術界,更對父親的「實驗」非常反感,渴望能夠過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

畢業那天,他看著聚集而來的記者,說:「我想要過上完美的生活,而實現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讓自己隱居,我討厭群眾。

圖片來源自 Google

畢業之後,Sidis 曾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短暫學習和教授數學,但他的稚嫩仍會招致周遭的諷刺和打量,之後為了躲避公眾的視野,他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從一份工作換到另一份工作,並且經常使用別名。

離開父母之後,他決心告別過去,於是只選擇從事類似於體力活的工作,這種改變一部分源自於媒體對他的過分追逐,迫使他想要把自己封閉起來。Sidis 的傳記作者艾米·華萊士(Amy Wallace)告訴媒體,Sidis 鄙視媒體的關注「我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我討厭它。

儘管曾在數學領域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和能力,但成年後的他竭力避免接觸數學,並通過各種化名進行寫作。這種莫名的恨意更像是對自己「神童」經歷的反叛行為。

而在一切的根源,他討厭父親。對於他來說,父親這個充滿依靠和溫暖的名詞根本不存在,他擁有的只是一個冷冰冰地向他灌輸知識的機器,以及不斷施壓的獨裁者

圖片來源自 Google

此後漫長的人生里,他隱姓埋名,寫了許多書,其中就包括了一本多達1200頁的美國歷史。他的一生,至少使用了8個筆名,大部分書籍從來未被廣泛出版過,或者說,沒有人知道他到底默默無聞地進行了多少創作。

寫作帶給了他很多快樂,平凡的生活亦是,他的童年生活飽受壓迫和創傷,長大之後,是自由給了他喘息的餘地。

此前,Sidis 在1925年寫的一本書——《動畫與無生命》在倫敦以500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一位匿名收藏家。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著名的黑洞理論,只是它的誕生是在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撰寫同一主題之前的半個多世紀。

1944年7月的一個夏日,Sidis 的房東發現他在波士頓的一間小公寓里昏迷了,因為嚴重的中風,他在家中奄奄一息,而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恢復知覺。死時一貧如洗。

人們瘋狂追逐的一代傳奇大腦終其一生都想著如何遠離洶湧的人群,旁人可望不可及的艷羨於他而言更像是某種「詛咒」,禁錮了他的自由,更剝奪了他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快樂。

圖片來源自 Google

那麼多年過去,人們提到 Sidis 更多的是遺憾,那個驚才絕絕的少年是個「悲劇的天才」,他年少成名,輝煌一時,成年之後卻泯然於眾人,沒有什麼突出的成就,但如果讓 Sidis 自己來選,一定是後半段人生更有存在的意義。

是激昂一生還是平凡度日?Sidis 並不是唯一一個面對如此選擇的天才。

圖片來源自 Google

在韓國,同樣有一位廣受關注的天才兒童——金雄鎔,1962年3月7日生於韓國,是世界上 IQ 最高的人之一,兒時在史丹福比奈智商測試中分數達到了210,這個分數還曾被收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當中。

他的兒時軌跡和 Sidis 比起來不相上下, 5 個月能走路和說話,7個月能寫字和下棋。2歲學微積分,4歲時就能讀寫日、韓、英、德四國文字。

圖片來源自網絡

1970年,也就是在金雄鎔8歲的時候,受到 NASA 的邀請前往美國,並進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進行熱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的研究生研修,在15歲前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以核物理學家和研究員的身份在美國宇航局工作。

一直到16歲那年,金雄鎔都延續著「天選之子」的劇本,只是突然有一天,他決定結束自己的海外工作生涯,回到韓國。

按理來說,金雄鎔的回歸是受到國內群眾廣泛期待的,想要在韓國謀求一個光鮮亮麗的職位對他而言簡直是輕而易舉,但他卻匪夷所思地選擇了進入韓國一所「不知名」的學校,學習土木工程。

畢業之後,他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白領,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很多人對此深感惋惜,但金雄鎔不以為意。

他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很抱歉,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碰巧比其他人學得更快一些。快速的學習能力並不能讓你的人生走得更遠...... 目前的工作也是我所喜愛的。然而,對於我的選擇,世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應。

每次我都對他們說『我現在很幸福』,但別人總會跟我說『不可能』。如果我說『現在的工作讓我覺得心滿意足』,他們又會質疑『那你當初為什麼……』我曾經被稱作天才,難道就意味著我必須當一名哈佛或耶魯大學的教授嗎!?我想再次重申:我現在很幸福。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 Sidis 和金雄鎔的身上,除了「天才」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逃離」。逃離父母的期待、公眾的關注以及那個被「聰明」所綁架的自我。

這種期待也並不僅僅存在於天才兒童的身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為人父母往往抱有著極大的野心,我們期盼孩子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成為科學家、藝術家、醫生律師此類的成功人士,但父母的過分權威和高期望對於孩子們的成長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

科學研究證明,父母和老師的期望對孩子的自尊和學業成就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優秀」的期望值,往往會產生一種消極的負面情緒,認為自己是「愚蠢」的......

倘若家長忽視對孩子的情感培育,往往會讓他們陷入孤獨內向、被孤立排擠的怪圈。長期生活在父母和周遭的高壓之下,他人的失望和嚴苛的要求會讓孩子倍感壓抑,親子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圖片來源自 Google

人們追逐天才的光環,對他們的與眾不同充滿窺探和好奇,卻不願意接納他們渴求平凡的一面。他們是天才,所以必須優秀,必須達成其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如果不能,就是「天才的隕落」,自然又是另外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從傷仲永到 Sidis,我們聽過太多神童泯然於眾人的故事。未來的天才將在這樣的世界中長大,這個世界應該迎接和培養他們的才華和遠見卓識,而不是將他們排除在外。

有時候,接受平凡比迎接天才需要更多的勇氣!

Reference:

WBUR:Meet William James Sidis: The Smartest Guy Ever?

知乎:如何評價William James Sidis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的一生?

Today I Found Out:A GENIUS AMONG US: THE SAD STORY OF WILLIAM J. SIDIS

Wikipedia:William James Sidis

本文系授權發布,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0gyuG8BbDmBVZuPLc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