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舉行的一場莊嚴的授銜儀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了一批傑出的軍事領袖。
授銜儀式上除了十大元帥外,最矚目的當屬十大將軍的人選。
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粟裕和陳賡兩位將軍。
粟裕是我黨赫赫有名的「戰神」,人稱「常勝將軍」的奇才。
陳賡則是和蔣先雲、賀衷寒並稱為「黃埔三傑」的軍事天才。
兩位都是戰功赫赫的開國將軍,要想比較他們誰更厲害,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而作為他們的政治對手,蔣介石就曾給出過他的答案。
陳賡,生於湖南,出身於將門世家。
1916年,年僅13歲的他毅然踏上革命之路,於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的老資格。
從陸軍講武學校畢業後,陳賡又進入黃埔軍校深造。
在當時的一眾青年才俊中,陳賡亦是佼佼者,是「黃埔三傑」之一。
隨後,他前往蘇聯學習保衛工作,成為了我黨情報領域的奠基人。
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在上海名聲鵲起的「王庸」先生,便是他在隱蔽戰線上所向披靡的傳奇。
陳賡
美國大使館的參贊卡爾遜曾對他極為讚賞,甚至稱讚說:「386旅是中國最出色的一個旅。」
文可指點江山,出謀劃策;武可縱橫沙場,上陣殺敵。
如果說陳賡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軍事天才,一位能夠在多個領域脫穎而出的「跨界」精英,那麼粟裕則可用「奇才」來形容。
粟裕,出生於湖南會同縣,自19歲起就踏上了中國革命的道路。
他參與過湘南起義,後又追隨朱德,參與了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鬥爭。
十年時間裡,粟裕從一名普通士兵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了解放軍的高級將領。
若是要從這些高級將領中評出一個最優秀的,那恐怕不容易。
但要是選一個最令蔣介石最頭疼的,那粟裕將軍則當之無愧。
粟裕
1947年3月,蔣介石調動國民黨45萬大軍,發動了一場針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行動。
敵方的意圖顯而易見,他們步步緊逼,試圖將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圍困在魯中沂蒙山區,一舉消滅。
敵情嚴峻,粟裕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側擊泰安,干擾敵人的戰略部署。
我軍迅速奪下了東、西、北關等敵外圍陣地,接著又成功攻占了泰安城外的制高點。
泰安的守軍是敵方第72師,此時孤立無援,師長楊文泉緊急向駐紮在徐州的總指揮顧祝同求援。
顧祝同認為,共軍選擇來魯西南攻打泰安,這樣捨近求遠,必定是粟裕的「調虎離山」之計。
因此,顧祝同決定堅持原有的作戰計劃,繼續向新泰和蒙陰方向推進。
眼見敵人不為所動,沒有增援的打算,粟裕又迅速做出了戰略調整,下令西線兵團立即攻占泰安。
儘管泰安戰役取得了勝利,但粟裕原本打算引誘敵人調動的計劃並沒有實現。
因此,粟裕開始思考下一步的作戰方向,決定在魯西和魯中同時展開攻勢,目標是寧陽和青駝。
寧陽很快就被成功收復,但在魯中,情況並不那麼順利。
按照粟裕原本的計劃,我軍將對臨蒙路沿線的湯恩伯第1兵團發動夜襲。
然而,湯恩伯高度警覺,有所準備,沒有輕易上鉤。
在接到臨蒙路各部隊遭受夜襲的報告後,他立即命令沿線的三個師撤退至山區固守。
湯恩伯
面對這樣的情況,粟裕迅速做出決策,終止戰鬥,尋求新的破敵策略。
就在這個時候,新泰被敵方的整編11師奪走。
經過一番思考後,粟裕決定趁著敵人尚未穩固立足之際,將敵11師殲滅,以扭轉當前的被動局勢。
敵方整編11師由胡璉指揮,是蔣介石手下被譽為「金鋼鑽」的精銳部隊。
當胡璉的部隊被華野四個縱隊包圍後,他立即向蔣介石發出求援請求。
蔣介石遂令邱清泉的第五軍前來增援。
然而就在邱清泉連夜調兵遣將時,粟裕又一次迅速作出反應,主動撤出了對新泰的包圍。
很快,湯恩伯的第1兵團就開始行動,企圖占領沂水城。
湯恩伯
在經過仔細考慮後,粟裕建議集中兵力,打擊第1兵團右翼。
於是5月11日晚,華野的六個縱隊在夜色的掩護下兵分幾路,向東南方向奔襲。
然而就在這時,華野情報處突然送來了一份緊急情報。
這份情報十分重要,其中顯示,湯恩伯的第1兵團計劃在明天上午對華野發動進攻。
整編74師被定為主攻部隊,他們計劃直接攻擊華野指揮部所在地。
戰局變化迅速,粟裕飛速思考,他必須馬上做出決斷。
這時,一個大膽的作戰思路已在他腦海中形成。
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因此敵人布重兵意欲實現中央突破,料定我軍無法抵擋。
既然如此,不如一改往日先打薄弱之敵的傳統戰法,直接來一個猛虎掏心!
粟裕當即決定,撤銷沂水的作戰計劃,調集全部部隊,圍殲敵74師。
1947年5月13日晚,孟良崮戰役正式爆發。
華野的十幾萬軍隊包圍了整編74師,將其困在孟良崮及附近的一些山頭上。
經過三天的激烈戰鬥,我軍全殲整編74師,並擊斃了敵師長張靈甫。
「示形於魯南,決勝於魯中」 ——孟良崮戰役是我軍又一經典戰例。
在敵人重兵密集的情況下,以中央突破對付敵人的中央突破,這在此前還沒有過先例。
孟良崮大捷,更是震驚中外。
直接瓦解了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山東計劃,快速扭轉華東戰局,使我軍從之前的戰略防禦轉向了戰略反攻階段。
而粟裕將軍作為指揮,無論是對局勢判斷的迅速,幾次臨陣換計的魄力,還是創造性的戰術,都足見其膽識與智慧,以及卓越的指揮藝術與謀略。
1947年,劉鄧大軍在千里躍進大別山地區後,我軍將解放戰爭的主要陣地由內線轉移到了外線。
然而,當時的戰局形勢非常嚴峻,對我軍非常不利。
劉鄧大軍在千里躍進中遭受了嚴重的困擾,被困在大別山,部隊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譚許兵團在膠東地區堅持著,只有陳謝兵團能勉強支撐。
國民黨的機械化部隊充分利用其機動性優勢,採取了避實就虛的戰術,不斷在中原地區進行快速機動和進攻,使我軍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威脅。
當時,粟裕接到的命令是要渡江南進,出擊外線,吸引中原國民黨軍回防江南。
然而,在整訓期間,粟裕深入研究了中原戰場的敵我情況,以及我軍戰略行動的利弊得失。
1948年4月18日,經過兩個多月的反覆思考,粟裕向中央軍委發電,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建議華東野戰軍的三個縱隊暫時不要過江,而是集中中原主力,在黃淮地區展開幾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粟裕的建議得到中央採納後,他也立下了軍令狀:在4-8個月內殲滅敵第五軍。
第五軍軍長就是打仗不要命,人稱「邱瘋子」的邱清泉。
而第五軍又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 也是國民黨最早的一支機械化部隊。
想要殲滅這樣一張「王牌」,並非易事。
根據粟裕布置的作戰計劃,3縱、8縱攻克許昌後,由許昌東進向淮陽,吸引第五軍南下。
中原野戰軍則發動宛東戰役作為策應,吸引胡璉兵團南下。
戰局不出粟裕所料,邱兵團開始由定陶一帶開始向太康、淮陽方向行動,企圖尋機配合胡璉兵團夾擊殲滅陳唐兵團。
這時,粟裕兵團的主力,第1、4、6縱隊,以及兩廣和特種縱隊迅速渡過黃河,進抵定陶、城武地區,吸引邱兵團迴轉北上。
果不其然,邱清泉兵團又急速回軍,封堵粟裕兵團。
按照粟裕原本的計劃,邱兵團向北轉移時,陳唐兵團將尾隨敵軍北進,協同南渡黃河的各縱隊夾擊邱兵團於魯西南。
可意料之外的是,蔣介石很快意識到了粟裕此舉的威脅,迅速在魯西南一帶集結了10個師左右的兵力。
如此龐大的兵力, 一旦打成膠著狀態, 則於我軍不利。
於是粟裕當機立斷,臨時改變作戰計劃,定下了 「先打開封,後殲援敵」戰略。
不得不說,邱清泉也不愧是國軍中數一數二的驍將。
他第一個看出粟裕準備攻打開封,並趕忙向蔣介石呈電報告。
然而南京國防部和「剿總」卻堅持認為,這只是粟裕聲東擊西的計策,他的真實目的就是要在魯西南夾擊邱清泉部。
6月15日,陳唐兵團接到命令,開始向開封急進。
17日兵臨開封城下,經過五天的激戰鬥,22日全殲守敵,占領開封。
開封的解放,給了蔣介石很大的壓力。
為挽回敗局以安人心,蔣介石立即下令,邱清泉部及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由蘭封、菏澤地區繼續向開封攻擊前進。
同時,以整編75師,72師和新編21旅組成區壽年兵團,沿公路由民權地區經睢縣、杞縣夾擊開封。
兩路大軍氣勢洶洶,粟裕卻處變不驚。
他認為,區壽年兵團是倉促編成的,又缺少對我作戰經驗,戰鬥力較弱,比較好打。
如能設法誘引邱、區部拉開距離,則可以找到殲敵的戰機。
向中央軍委報告了作戰計劃後,粟裕即於27日下令部隊投入豫東戰役第二階段——睢杞戰役。
考慮到國民黨援軍正多路逼近,粟裕便決定改變戰術,由攻城阻援改為棄城打援。
6月26日, 粟裕下令我軍主動撤出開封。
邱清泉急功近利,區壽年猶豫多疑——不僅是戰場形勢,粟裕對敵人心態的把握也十分精確。
不出所料,邱清泉果然求戰心切,僅以一個旅配合劉汝明部進占開封,主力則尾隨陳唐兵團向通許方向追擊。
而區壽年兵團公路行軍,又擔心被華野圍點打援,因此進抵睢縣、杞縣一帶後,果然開始徘徊不前。
這樣一來, 邱、區兩部之間,就形成了40公里的間隔。
這正是粟裕所期待的結果。
27日,粟裕下令四個縱隊南北夾擊,圍殲區壽年兵團。
陳唐兵團則在邱清泉部進入開封后,由通許掉頭向東,阻止邱清泉部東援。
這是粟裕等待的最好時機,這樣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卻被他牢牢握在手中。
區壽年兵團被圍後,蔣介石嚴令邱清泉迅速攻擊前進與區壽年會合,並親自乘飛機到睢縣、杞縣上空督戰。
同時,蔣介石又將正預備北援兗州的黃百韜調回了商丘,他的整編第二十五師與第三快速縱隊和交警第二縱隊,組成了西援部隊。
第三快速縱隊是一支以傘兵為主的全美械部隊,超強的機動力讓我軍負責牽制阻援的部隊措手不及。
粟裕手中已無兵可調,中央不得不派華北軍區的獨一、三旅南下參戰。
這是戰役的關鍵時刻,7月2日粟裕召集野司開會,要求全軍要咬牙堅持下去。
此時,區壽年兵團主力已被殲,邱清泉部在我軍阻擊下傷亡也較大,但敵整編七十二師這邊卻一時難以攻下。
區壽年
黃百韜兵團是臨時組成的,又經過長途跋涉,可以圍殲,且72師大機率也不敢前去救援。
於是,粟裕又重新調整部署,從阻援部隊中抽調兵力加強突擊力量,圍點打援,集中力量先殲黃百韜部。
7月2日,粟裕兵團各主力縱隊就迅速對黃百韜部形成了包圍,並殲其兩個團。
7月5日, 我軍向黃百韜部發動總攻,又殲其一個多團,野戰機動能力基本被打沒了。
黃百韜甚至已經開始焚燒文件,做好了戰死的準備。
然而就在這時,東援的邱清泉部已進抵龍王店附近,整編第七十四師從商丘進到寧陵,胡璉部的先遣隊也從平漢線向太康以北急進。
戰場的形勢越發嚴峻,7月6日,粟裕做出了決定,要在敵重兵靠近之前,結束豫東戰役。
7月7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報告了戰場形勢,並提出了撤退休整的建議。
至此,歷經了20個晝夜連續作戰的豫東戰役,終於結束。
雖然是一場勝利之戰,但結局似乎差強人意,也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可是,這一場「夾生」的險勝,卻給整個解放戰爭帶來了深遠影響,算得上是一個關鍵轉折點。
這場由我軍主動發起的外線攻勢作戰,被粟裕稱為一生中「最複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的作戰,不但鍛鍊了我軍的攻防能力,也削弱了國民黨部隊的信心。
豫東戰役後,國軍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國軍單個兵團的行動已不再安全,甚至濟南十萬大軍被圍,也不敢來救。
豫東戰役不僅是戰役上的轉折,更是關鍵的心理轉折。
而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粟裕居功至偉,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還參與了蘇中戰役和淮海戰役等著名戰役。
粟裕一次又一次創造了以寡勝眾、以弱制強的奇蹟,為國家的獨立和解放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蔣介石因此這樣評價粟裕的軍事能力:詭計多端,難以肅清!
想來若是只論軍功,那麼這位常勝將軍的戰功,毫無疑問可以把他送上元帥的台階。
因此,粟裕位列十大將軍之首,實乃當之無愧。
參考資料
[1] 粟裕影響中央戰略決策的一次直言[J]. 魏白.領導科學,2001(19)
[2] 粟裕建議發起和指揮豫東戰役始末[J]. 何立波.湘潮,2006(06)
[3] 蔣軍整編七十四師孟良崮覆滅記[J]. 孟昭庚.文史春秋,2017(0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